管啟良
摘 要:高中化學課堂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給學生方法,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和束縛。就高中化學教學新思路做簡單探討:有效備課,激發學習興趣;創設問題,轉變教師角色;合理練習,拒絕題海戰術。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新思路;有效備課;轉變觀念;激發興趣
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已吹遍校園,高中化學課堂也要變一變。傳統的化學課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忽略了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將理綜課變成了文綜課。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一、有效備課,激發學習興趣
高中化學課程目標對課堂教學提出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激發學生自覺學習化學知識的欲望。
要實現上述要求,教師要在備課環節做好準備,“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起始階段做好準備,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萬無一失。教師要鉆研教材,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化學課堂的興趣。
現代課堂,幾乎每個教室都配備有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課件,將所要講述的知識點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呈現給學生。相比起傳統的“粉筆+黑板”課堂教學模式,新穎有趣的多媒體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資源,掌握本章節的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吸引學生對課堂的關注。
二、創設問題,轉變教師角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三維教學目標對過程與方法提出了指導方向,《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反觀現今的高中化學課堂,遍地充斥著“填鴨式”教育的漏洞,學生被籠罩在應試教育的霧霾之下,一切都是為了考試服務。學生爭分奪秒地搶時間背誦知識點、做題目、考試,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采用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方式,積極探尋問題的答案。
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課前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回憶初中階段學習的金屬知識,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活潑金屬,還有哪些活潑的非金屬?聯系教材知識,課外查詢資料,與同學相互討論,活潑金屬能否做氧化劑,或者還原劑?總結常見的還原劑與氧化劑,將結果整理成表格形式,在下次課上向同學展示你的探究成果。教師可將學生分成6人左右的小組,組內分配探究任務,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各自組織材料搜集人員、成果整理人員、結果展示人員,在課上派代表發言,提出與本課學習有關的問題與結論。
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構建者。問題情境的創設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完成至關重要,太難的問題學生無法探究,太簡單的問題毫無意義。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堂進度,有策略地創設情境,遵循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則,讓學生自覺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三、合理練習,拒絕題海戰術
在探索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過去的學者將教研重點放在教材、教法和學法等方面,在如何布置課后作業方面乏善可陳。不少化學教師也遵循了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了不少新嘗試,但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又難免因循守舊,大搞“題海”戰術。有的教師布置大量練習,無選擇、不管梯度,高一的學生就開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試題。或者部分教師完全不布置作業,讓學生依賴教輔資料,自己做題,自己訂正,課后作業的布置缺少教師的有效引領。
深入開展化學課程改革,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必須要轉變。教師要以作業為載體,引導學生積極鞏固化學知識,探究化學基本規律,形成科學的人生觀。
作業要有針對性,在“精”不在“多”。教師要針對新課知識點,精選適量試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所學新知識,學會舉一反三。
作業要多元化,除了書面作業,教師還可以布置實驗作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布置研究作業,培養學生搜集材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布置調查報告作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等。
合理的作業布置和有效練習,可以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的有機結合,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知識技能。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對高中化學課堂教研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標準,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覺性,重視學生的課堂學習心理,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積極探索教學新模式,為化學課程改革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王蘭芝.對高中化學教育教學新模式的探討[R].寧夏中寧縣職業教育培訓中心,2012.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