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 要: 就業工作直接關系到畢業生畢業后的發展方向,也直接體現了高職院校教學專業的設置與國家產業之間的銜接;甚至于已關系到社會、乃至國家的經濟發展。利用好網絡這個國際化的工具;因此高效優質的就業信息平臺,不僅能夠成為提高就業工作效率工具,同時兼顧為用人單位與畢業生更好地服務。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就業 信息化平臺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204-01
近年來隨著各省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1];預示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質量的將開始質的飛躍,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要求高職院校進一步開展及深化校企合作,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的各項職業化教育已能夠和一般企業的職業要求、素養進行對接;對于一些符合產業結構調整要求且高素質的“藍領”高職院校畢業生供不應求。為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高校就業工作有必要借助“網絡服務平臺”以提高就業管理工作效率。利用互聯網及信息技術[2],在搭建就業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其交互功能,促進碎片化就業信息的集成已成為進一步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
一、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1.畢業生對區域化產業結構調整敏感度較低
區域化產業結構調整是現階段國家廣泛提倡的,同時也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對地方區域的經濟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也將影響到區域內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及發展方向。單就河南省產業調整對就業的影響為例;筆者在所任職高職院校2015屆畢業生中開展了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該屆畢業生對本省產業結構調整內容及其產生的影響缺乏基本了解,調查中對省內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僅有13%的學生表示了解,其中僅0.9%表示對其調整內容及產生的影響深入了解,40.4%的學生表示僅從新聞及其他媒體渠道聽說過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但對調整所產生的影響不了解,而表示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一無所知的學生卻占到調查總數的45.7%。“在選擇專業時是否會考慮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中有60.7%的學生選擇“重點考慮”;59.3%的學生“在就業行業選擇時,將所就業行業能否符合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列為主要考慮因素。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于產業結構的敏感度過低,大部分學生將自己對于專業、行業的選擇原則膚淺的放置在“眼前”并未過多的考慮產業調整對于其日后就業的影響。
2.畢業生求職途徑單一無創新性
目前以校方推薦、熟人介紹、各種形式的就業招聘會、人才市場、中介或就業網站等為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調查問卷中回答“求職時主要采用方式是什么”問題時,參與調查的畢業生有65%選擇“參加各項招聘會”;40%選擇熟人介紹;可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就業招聘會和熟人介紹這兩種方式是畢業生主要選擇的就業渠道,但這遠遠不能滿足畢業生的就業需求,甚至于經熟人介紹的單位這種方式有拉低就業質量之嫌,經調查采用“熟人介紹”入職的畢業生其辭職率遠高于經招聘會應聘的畢業生。另外一個顯著問題就是畢業生就業目標不明確,體現在畢業生在就業準備過程中無法正確地剖析個人性格特點、優缺點、職業興趣、等實際客觀條件[4],更談不上結合自身優勢或者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推銷”;導致就業過程中“隨大流”,盲從其他人。
3.“就業期望”與“實際待遇”之間的差距
就業期望過高是無論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通病,其具體表現為:希望自己畢業后找到得工作是薪水高、福利高、發展前景好,能坐辦公室決不下車間等。高職學生以“藍領”的身份入職。其主要在中、小型及國企一線生產崗位就業,在初期入職時,福利待遇較低、培訓提升機會較少、勞動強度大,根據企業對入職一線生產崗位工作的畢業生工作狀態反饋,發現部分畢業生始終存在眼高手低、過分苛求待遇高低、對自身的定位不準、對自己工作前景缺乏長遠考慮,缺乏主動學習和創新能力;造成“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現象,使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實際待遇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從而也解釋了高職院校畢業初期就業數據良好,但畢業后畢業生離職跳槽多的現象。
二、高職院校就業信息平臺建設問題分析
1.就業信息平臺頁面和功能單一
高職院校就業信息平臺的雛形主要來自于就業服務網站,大部分的信息都是用人單位通過電子郵件,通訊軟件(QQ、微信)等方式將用人信息發給學校的就業部門,隨后就業部門再將信息發布在就業信息網站或者平臺上,學生再通過瀏覽學校網頁得知就業信息;此階段的平臺中信息是單向的,缺少了基于網絡平臺上的學生與企業的雙向互動及選擇;平臺的作用僅僅是取代了傳統的“告知欄”,通過網絡從新告知在網頁上,缺乏交互性,功能單一。
2.平臺信息資源分散,缺乏集成
近些年各大高校的擴招導致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逐年遞增,從而加劇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為了保證本校畢業生優先就業,因此各高校的就業信息平臺往往都設置在校內局域網中,信息就成了獨家資源只有本校學校才能瀏覽;這也限制了高校就業平臺信息于外部或其他高校就業信息的互通與交換。
3.數據缺乏規范,無統一標準
現有就業信息平臺系統并無統一標準,建設初期各高校都以自己的需求為主要參考標準;在匯總及上報就業數據時各高校的“分數據”和“總數據”之間存在偏差;造成了就業管理工作上的諸多不便;很多高校為順利完成就業工作,至少要設置2-3名就業工作專干,分別負責數據的收集、整合及平臺運行;無規范化的工作造成數據對接異常、多次遞交不同格式的重復數據等問題,耗費人力物力嚴重影響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
三、對高職院校就業信息平臺建設的部分建議
1.擴展就業信息平臺的功能性,使其從單一模式轉為交互模式
即時通訊軟件是現階段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應考慮在就業信息平臺上利用這種先進的通信技術、軟件以擴展平臺功能;為用人單位、畢業生雙方提供所需的相關數據、音頻、視頻等較為完整的信息交互技術支持,通過技術、軟件讓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進行基于網絡的雙向選擇。在“網絡雙選”的過程中,企業與學生用戶還可以通過通訊軟件互通數據,隨時隨地查詢對方信息,并有互動過程;通過技術手段提高高校就業工作效率,同時也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新技術。
2.分散就業數據整合,共享就業平臺數據
為了保證自身的就業率;方便自身就業工作的開展;大部分高校就業信息平臺都各自為戰,各高校之間、高校與校外之間無法實現就業信息共享。獨立運作的就業平臺會造成就業信息的“貧富加劇”狀態,為了解決就業數據分散這一難題,合理推進高校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的就業信息平臺聯盟建設是主要解決手段。目前國家已充分認識到了整合就業信息資源的重要性,2006年11月成立了以教育、人事和勞動三大行業部門牽頭,教育系統為主,吸納大的行業性用人單位的就業網絡聯盟[5] 。聯合各行業、部門的力量,發揮互聯網優勢,結合先進的技術手段;讓就業工作也能向技術要效率,通過技術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高平,《產業結構調整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研究》[J]現代商業,2013,(36)
[2]吳旭東,劉曉輝.高校畢業生雙向選擇就業網絡化的實踐與思考[J].丹東紡專學報,2003,(4) .
[3]房海鵬,高校就業現狀與就業資源整合研究[A],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3)
[4]網絡聯盟打造就業信息大全[EB/OL].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http://www.edu.cn/,200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