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
摘 要:變式教學是一種全新且有效的數學教學手段,除了能改變以往僵硬化的數學教學現狀,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且靈活在解題中應用。所謂變式即教師在改變原題本質的基礎上對數學問題實施科學合理的變換,使學生更準確的掌握數學知識。本文則從數學概念、技能、應用題等多個方面分析變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望給予數學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變式教學;應用
數學是初中課程中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當前課堂教學情況得知,多數教師因受教育體制影響,仍然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只能被動的聽講,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調動學習數學積極性,甚至對數學產生煩躁、恐懼情緒。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想象能力,應不斷向素質教育領域擴展,打破傳統教學常規,讓數學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有所互動交流,因此變式教學的出現對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著重要的顯示意義。
一、變式教學在數學概念中應用
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學生學習數學都是從概念開始,只有掌握概念才能將其靈活應用到問題解答中。實際上我國數學教學早已開始應用概念變式,即在教學中運用不同材料和案例展現事物的本質,或者變換相同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來進一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通過讓學生對事物本質和非本質特征進行區別來加深對概念知識的理解。例如某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解同類項概念一課時就創設了生活情景讓學生易于理解。情景如下:“周六,小明去超市買了7個香蕉、8個橘子、4個蘋果,媽媽不知道小明已經買好了水果,下班去超市又買了6個香蕉、10個橘子、5蘋果,請問香蕉、橘子和蘋果各有多少個,怎么求和?”此時教師又順勢引入概念,讓學生觀察這個單項式是否有相同點,如果有的話怎么分為一類?最后學生經思考得出概念,即字母相同且指數也相等的項則稱為同類項,因此上述單項式中是同類項。從上述教學案例可得知,教師在教學中引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景,促使學生在大腦中對三種物品進行分類,先從香蕉、橘子、蘋果等生活實物分類轉換為單項式分類,啟發學生主動進入尋找分類標準中,同時教師在此過程中不斷活躍學生邏輯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思維創造力,也加深對同類項概念的理解。
二、變式教學在數學技能中應用
數學習題是集數學思想、知識、方法的重要載體,如果教師依舊運用傳統的題海戰術,只會讓學生要習題的高壓下喪失學習數學興趣。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除了教會學生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還要借助不同層次的變式練習促使學生在解題中理解所學知識,熟悉解題方法,總結解題規律,從解題中拓展新知識,進而達到訓練思維的教育目的。例如在類比式變式教學;眾所周知,數學知識有著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多數學生表示理解困難,再加上很多知識中除了本質內涵外,還涵蓋了一些較易忽略的隱藏性知識,此時就需要教師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某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解“分式的意義”一課時,常見問題為“如果想要一個分式的值為0,那么就必須使分子=0且分母≠0,因此,若當x為何值時,分式值為0。這種看似簡單但不容易突出重點的問題,學生在整體思維上不會太深的理解分式為0中的兩層含義,還會忽略分母不為零因素,此時就教師就運用分式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即得到以下三個變式:
通過上述三個變式,讓學生學會在解題中先求出分子為0的字母值,之后在對該字母值是否使分母值為0進行檢驗,如果舍去分母0后不為0,則為所求的值。這種方式能讓學生注重挖掘隱藏的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反思習慣。
三、變式教學在數學應用題中應用
當前學生在學習數學后普遍的問題即不會應用,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從多個數學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數學應用能力。例如公式的變式應用;公式變式即對公式的外在形式實施變式,促使學生良好的應用公式知識解題。在完全平方公式變式設計中,
其次在解題的方法變式中,即需要教師在改變題意的情況下引導學生思考多種解題思路,或者通過類比的方式概括相同題目的內涵和解題規律,從而達到開闊解題思路的目的。
每個學生學習方法和個性都存有差異,在解題方面必然也有不同的思考解讀,通過變式能讓學生知道哪種解題方法最快捷,拓展解題思路的同時提高解題速度。
四、結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變式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極大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通過變式教學展現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全過程,促使學生多方面抓住知識最原本的屬性,從而構建良好的知識網絡結構,尤其在概念、技能、應用等數學教學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邏輯思維、計算、分析和解決問題等各個方面數學能力,真正實現數學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龍.變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上,下旬, 2015(44):273-273.
[2]顧浩.變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 2015(96):67-67.
[3]夏慧.淺析變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 2015(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