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彬
摘 要: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并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必須有利于學生主動觀察、實驗、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而數學活動經驗是一種過程性的認識,指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感性知識和運用意識。數學思想是教學內容價值的核心體現,是一種觀念形態的創造,即學生用數學眼光和方法看待事物、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如何感悟小學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思想方法 活動經驗
一、感悟小學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大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數學活動經驗。與此同時,還要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增強他們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數學的核心,數學思想方法是處理數學問題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策略,是伴隨學生知識和思維發展而產生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學生數學活動中積累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實際運用能力,最終通過自身的創新思維將其轉化為創造能力,對學生學習數學、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是尤為重要的。
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策略
1.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經驗。
新課程倡導學生在親身經歷知識的運用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因此僅滿足于課堂上的學習體驗遠不足以使學生獲得足夠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許多知識都是抽象化的生活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教材中抽象化的知識如果缺少切身體驗,就會變得枯燥乏味,且學習困難。
例如,我在講授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和圓錐》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其特征及各部分名稱,通過觀察認識這些特征建立空間觀念,并正確判斷圓柱和圓錐體,以此培養其觀察、比較和判斷等思維能力。于是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前后兩排為一小組,用課前準備好的大小不同的圓柱和圓錐的實物及模型,指導學生測量、觀察和判斷物體形狀。在此期間,各小組學生不亦樂乎地進行觀察和記錄,然后總結最后結果,并向我匯報他們合作記錄下的特征,由此,學生很快區分圓柱和圓錐體的特征及區別。這樣學生對具體實物進行一定的觀察和動手記錄,獲得相應的活動經驗,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
2.巧設課堂提問,引導學生直接獲取經驗。
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的材料應當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應富有一定的挑戰性,并給予學生合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而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必須在數學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
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統計與可能性》這一章節,我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這樣的問題:“你們有統計過自己喜歡玩的游戲有哪些嗎?”“你們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不喜歡玩游戲了呢?”等等,這些問題中包含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在學生熟悉并切身體驗過的生活經驗中導入新知識,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還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統計與可能性之間的關系,以及初步學習可能性的概念。與此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寫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見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完成布置的任務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學習這一知識點,這樣在幫助其獲得數學經驗的同時,使其輕松愉悅地學習,并切身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3.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的經驗需要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形成,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探究、思考、推理和反思等過程,使其逐步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如講解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幾何》時,提前為學生準備好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圓柱等不同形狀的實物材料,讓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量一量、拼一拼和想一想等活動,并鼓勵其猜想三角形和圓柱組合可以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學生在相互交流和探究中逐步解決問題,由這一系列學習幫助學生逐步感悟其中數學思想,積累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
4.關注應用能力和學習方法,感受數學生活化。
數學學習材料來源并不只是單一的教材內容,更多的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取教學材料,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應用能力離不開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以此幫助其更好地積累數學經驗。
總而言之,數學思想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學生只有充分感受到了數學思想方法,才能更好地在實際運用中積累更多的數學經驗,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大多來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巧設問題并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使其學習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參考文獻:
[1]陳春銀.數學活動經驗積累常見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5,04.
[2]肖云寶.數學學習應重視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與提升[J].數理化學習,2015,06.
[3]葛秀蘭.參與“綜合與實踐”積累數學活動經驗[J].小學教學研究,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