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梳理羅默關于意識形態的論述,試圖分析其關于意識形態與平等分配互動的思想。羅默在研究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如何實現平等分配等問題時,把意識形態的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解決方式:社會主義需要形成全體公民共同感情;通過提升人的平等偏好實現平等分配。對于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羅默的意識形態與平等分配互動思想具有直接借鑒意義。
【關鍵詞】 約翰·羅默;意識形態;社會共同意識;平等偏好
約翰·羅默是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有政治經濟學、分配正義理論、社會主義理論等。在論述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如何實現平等分配等問題時,羅默把意識形態的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解決方式,同時也認為意識形態的建設及其功能的發揮,需要通過經濟利益的分配予以支持。因此,便形成了一種意識形態與平等分配互動的思想。
一、社會主義需要形成全體公民共同感情
羅默把社會主義的目標考慮成平等主義,“平等”指的是機會平等。羅默認為,要達到機會平等的一個關鍵性改革是大規模改善窮人和低收入工人階級子女的教育,窮人的子女與有錢人的子女之間的機會差異和工資差別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得到縮小。這必然需要大規模的資源投入到教育上,而且需要全體公民達成共識,形成全體公民共同感情。而全體公民共同感情的形成需要很長時間。
在沒有形成全體公民共同感情的前提下,羅默主張通過變化利益分配的手段來發展人們的社會共同意識,然后逐步形成全體公民共同感情。他以1991年的海灣戰爭作為一個例子來說明何為變化利益分配。羅默認為,美國打海灣場戰爭是為了保持低廉油價,所有的美國消費者都希望油價低廉,最希望看到油價低廉的則是那些把石油作為投入的企業。但是,誰也不希望去戰場打仗以及面對戰爭的風險。在開戰前的一個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反對戰爭,這一點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羅默認為開戰是獲得了“那些從企業利潤中獲得巨額財富的人以及那些可能會因油價上漲而使其利潤下降的人的支持”,正是這些“大人物”使選擇打仗占了上風。羅默假設當“沒有一個人的所得超過總利潤的人均分成”,即使油價的上漲損害利潤和工資,也沒有人選擇去打一場戰爭。羅默的假設的關鍵在于限制了利潤分成,使相關企業中沒有占巨大利潤分成的人,其實質是建立了一種平等的經濟分權制度。所以,所謂的變化利益分配是向著平等的方向變化,從而發展社會共同意識。
社會主義的目標需要全體公民共同感情才能實現,而全體公民共同感情不會在短時間內形成。在此條件下,通過變化利益分配,使利益分配更加平等,從而發展社會共同意識,逐步形成全體公民共同感情,進而實施更大規模的財富平等分配,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對于如何實現利益的平等分配,羅默也有其自己的主張。
二、通過提升人的平等偏好實現平等分配
如何實現平等分配是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解決方式以經濟理論為主。羅默切換角度,認為經濟理論在實現平等分配這一問題上并不是萬能的,把提升人的平等偏好作為實現平等分配的重要手段。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讓羅默認識到,這次金融危機不僅是一些貪婪的人歪曲、破壞經濟規則的結果,還有其意識形態層面的原因。“二戰后,美國人的思想所發生的轉變威脅著世界的和平和國家間的合作—獨善其身地創建一個避免嚴重金融危機的經濟體制?!痹谌说呢澙访媲埃瑳]有經濟規則不能被破壞。所以,羅默認為以經濟理論為依據設計的經濟規則并不是萬能的,“唯一的希望是改造人”。
羅默所謂的“改造人”并不是指進行意識形態的灌輸,而是指發展公民們的社會團結精神。羅默通過考察社會團結已經發展起來的北歐國家,認為這些國家具有社會同質性的特點,也意味著社會面臨的風險的同質性。當公民們面對同質性風險時,政治上推行社會保障政策人們更容易贊成,這完全出自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初期社會保障計劃的實施,又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人們逐漸喜歡社會保障條件的平等,人們的平等偏好提升。當人們的平等偏好提升,又進一步擴大福利的程度,使這些國家成為高福利國家。
發展平等分配的關鍵是風險的同質性,同質性風險發展了社會團結精神,社會團結精神的發展改變人們的平等偏好,平等偏好的提升促進了平等分配。在此,在同質性的風險和同質性的利益面前,人們在同質性風險面前會更加團結、更加偏好平等是其隱含的一個前提。
三、總結及啟示
綜上所述,羅默的意識形態與平等分配互動思想是嵌入在實現社會主義這一大問題之中。在認識意識形態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利益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去洞悉意識形態背后的“秘密”。解決經濟問題,尋找的是意識形態層面的手段,而意識形態層面的手段又以物質條件層面的手段去實現。從而實現了意識形態與平等分配的互動,充分利用了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的辯證關系,形成了經濟基礎—意識形態—經濟基礎—意識形態的邏輯鏈條。
對于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羅默的意識形態與平等分配互動思想具有直接借鑒意義。羅默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或民族面臨同質性風險的時候,比如面對外來戰爭和自然災害,全體國民的“風險”就具有同質性,平等偏好便會改變,因而會表現出空前的社會團結,而在此時要設立一種普遍贊同的社會平等政策就比較容易獲得通過。羅默的“風險同質性”思想對于我國研究問題和制定政策的方法論意義則在于,可以通過“風險共擔”式的經濟利益配置,來引領我國的意識形態為更高水平的平等分配服務。
【參考文獻】
[1] John E.Roemer.Ideology,Social Ethos,and the Financial Crisis[J].The Journal of Ethics,2011(16).
[2] [美]約翰·羅默著 余文烈等譯.社會主義的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陳家駒(1991-)男,漢族,山東青島人,現就讀于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