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闡述了會計信息失真狀況、表現形式及危害,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提出了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大力推進社會主義誠信和法制建設;加強企業內控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地位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 信息;失真;治理對策
一、會計信息失真狀況、表現形式及危害
1、會計信息失真概念及狀況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企業會計信息不真實,產生虛假而不能客觀、真實、完整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信息失真分為無意和故意兩種。無意失真通常稱為“會計錯誤”或“會計差錯”。故意失真是指有目的、有預謀的財務造假和欺詐行為,也稱為會計舞弊。本文除特別說明外,信息失真均指故意失真。
目前,信息失真狀況可以用涉及幾個“多”來概況:多行業,僅從近年上市公司被查處的虛假信息情況看,工業生產、商業貿易以及金融保險等;多企業,從門店個體戶到巨無霸央企;多環節,從投入到產出的各個環節;多人員,涉及人員眾多,很多時候會計人員只是信息失真的受過者。前國家總理朱镕基很少題字,但卻先后為中國三個國家會計學院親筆題寫了“不做假賬”的校訓。不做假本是會計從業者的底線,卻被總理反復題寫。一方面強調了誠信的重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會計信息失真情況的嚴重性。
2、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現形式
(1)多頭報表。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涉及企業管理者、投資人、政府主管部門和稅務、銀行等方面。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往往會編制兩套甚至多套財報,以應對會計信息的不同需求者。如為應付政府表現政績的需要,企業一般會將報表的固定資產特別是新增投資調大;企業為少繳稅,上報稅務部門的報表突出表現為調低總收入或者根據稅率調整分項收入以避稅;為取得較高的資信評級,上報銀行的報表一般呈現出低負債率和較高的收益率。(2)虛構資產負債。從資產恒等于負債的會計基本原理看,所有會計信息失真都可以歸結為資產負債的虛構。虛構資產負債有時表現為總量的增減,有時表現為資產或負債內部項目之間的調整。比如近年企業為了爭取早日上市調增總資產,爭取盡可能大的IPO,吸引社會公眾的關注,或者在財報說明中對劣質資產或不利交易事項避而不談、避重就輕,以致上市不久被質疑信息造假的情況時有發生。也有些企業為了達到行業評比、資信評級中某些要求,對資產負債的相關項目進行調整,資產類調增短期、調減長期,負債類調減短期,調增長期,偶爾也會出現反方向調整。(3)關聯交易。由于關聯方之間存在或明或暗的關系,這類交易往往是非公允性的。企業主要采用高于或低于市場價格的方式賒銷、或換置股權、虛構公司經營業績等方法,目的在于實現不正常的利益輸送。如為了減少分紅,通過虛構購銷業務,一般向大股東或者個別利益相關者轉移利益后再啟動一般性分紅。(4)虛列支出。黨的十八大后,嚴格執行“八項”規定,虛列支出的現象有所收斂,但并未杜絕。主要表現為虛列招待費、會議費等,在看似規范的票據后面掩藏著大量虛假的經濟活動。以會議費為例,會議通知、費用預算、簽到冊、會議紀要、資金支付等手續一應俱全,但經核查后發現,未開會全套造假套現有之,篡改參會人數、天數有之,虛報資金或用于招待,或用于職工福利等等。
3、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
(1)造成企業經營管理混亂。一個用虛假會計資料核算,并分析經營、指導生產、規劃投資、拓展市場的企業,只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必然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臭名昭著的安然事件便是一個由于會計信息失真造成公司倒閉的典型事例。(2)損害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隨著企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虛假的會計信息無疑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投資者的決策。比如屢創漲停神話的“銀廣夏”會計信息持續造假遭曝光被摘牌后致使眾多投資者血本無歸。(3)影響經濟資源的合理流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企業作籌資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如果信息失真,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就難以完成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目前,我國水泥、鋼鐵等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況,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與這些行業會計信息失真不無關系。(4)導致稅收和國有資產流失。信息失真必然影響各項稅款的正確計算和繳納。調低應納稅額必然導致國家稅收減少并最終致國有資產流失。低估值成為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最主要的會計造假方式之一。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1、外部因素
(1)社會整體信用狀況欠佳。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客觀講,社會整體信用水平不佳,契約精神比較缺乏,從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債就可見一斑。企業通過粉飾財報取得貸款、少繳稅款,甚至成功上市所謂“成功”案例不在少數,而且造假獲利的捷徑做法很容易被復制。
(2)企業產權制度不明晰。國企的財產所有權主體是國家,但現實中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沒有,真正掌控企業的只是少數管理者。如中組部任命重要央企領導人員,雖符合國情,但必然制約董事會職權發揮,管理行政化突出。當企業領導人員的利益與國家利益不一致時,領導者出于集體利益甚至個人政績考慮,便會產生短期行為,會計核算以領導者的利益為核心,無疑會增大會計信息失真的幾率。
(3)執法執紀不嚴。一是有法不依。社會信用不佳,“人治”大于“法制”現象較為普遍。為了企業自身利益,會計人員一般會根據領導人員授意而拋開法律制度,人為造假。二是處罰不到位。應該說會計法等法規制度對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單位和個人規定了相應的處罰標準,但在實際中,除對偷漏稅款等犯罪行為進行處罰外,而對其他失真行為追責的情況較少。
2、內部因素
(1)法制觀念不強。信息造假行為已被列入《會計法》多年,但某些企業領導人員法制觀念不強,因為在他們看來,會計信息失真無非是調整了個別會計數據,并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看待會計信息失真行為,心存僥幸,認為可能不被發現,或者認為即使要處理,會計人員是直接責任人,而自己只承擔管理責任。
(2)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不合理。長期以來,對企業的考核評價側重于經營結果,較少關心生產經營過程是否合法,過度關注經營成果的考評體系成為會計信息失真的內生動力,客觀上助長了企業短期經營和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發生。
(3)會計人員責權利不對等。會計人員本屬于管理層,但在實際工作中,企業領導人員更愿意把銷售等業務人員視為管理團隊的核心,他們認為會計人員只是對經營業績的事后計量。比如在某一項經濟活動,會計人員為了維護本單位利益,不得不遵從領導意圖,違心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但在日后的檢查中如果被發現,也不得不自擔責任,而一般不會供出領導的授意真相。
(4)會計人員素質不高。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產品”的“生產者”,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一方面,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年長的會計人員工作經驗豐富,但后續教育抓得不緊,年輕的會計人員學歷較高但業務操作技能相對缺乏;另一方面,部分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在受制于領導人員時,出于自保,不敢堅持原則,嚴格執法,同違法違規行為作斗爭。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1、大力推進社會主義誠信和法制建設
會計人員、企業、政府主管部門等都在會計信息的計量、確認、報告過程直接或間接產生著影響,且在實際中很難分清決定信息質量的內外因素。社會公眾對信息失真從最開始的聲討到后來的保持默認,一方面是信息整體質量有所好轉,另一方面民眾已經見怪不怪。從曝光的一個個會計信息失真案例看,即使產生了嚴重的后果,但社會公眾卻不以為然,認為本次曝光既不是第一例,也不會是最后一例,更不可能是最嚴重的一例,失真儼然成為一種常態。只有社會誠信和法制建設有了實實在在的推進,才能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是要大力推進社會誠信建設。政府部門要帶頭講誠信,改變唯GDP的政績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切實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切忌下達“高大上”考核硬指標,減少杜絕信息造假的外在壓力。二是要加強對企業誠信的科學考評。政府要聯合稅務、工商、銀行等,站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高度,對企業進行科學的誠信考評,真正把產品質量可靠、適銷對路、財務管理嚴格的企業樹立為誠信標桿,對靠造假等手段獲取榮譽的企業要堅決摘牌,努力營造誠信的社會大環境,以減少滋生信息失真的土壤。三是加快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再完備的法律如不執行也是一紙空文。只有形成全社會遵法守法的大氛圍,企業領導人員依法管理,會計人員依法計量信息,才能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供較為完善的體制機制保障。四是要加大對信息失真的處罰力度。不少會計信息失真,在于會計人員、甚至企業領導人員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即便這樣,也要依法對造成失真的相關責任人和單位進行處理,使造假企業無處藏身,倒逼會計人員把控會計信息計量第一關,同時,要大張旗鼓地對遵紀守法的企業進行宣傳表彰。
2、加強企業內控體系建設
一是要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約束機制。公司董事會、經營高管層、監事會要各負其責,在實行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公司,要盡快按《公司法》的要求進行職務分設,防止出現董事長、總經理和監事對公司的“內部人控制”。二是要建立會計人員的管理參與機制。管理參與制是使處于服從地位的雇員或其代表有機會參與公司發展目標的決策,監督經理的日常經營活動,從而使掌權者的權利受到更多的約束,使服從者比如各層級會計人員的權利和自主得到提升和補償,從而實現權利的監督、約束和平衡,這樣既可以將會計監督貫穿于業務經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扭轉會計人員事后監督的尷尬局面。三是要建立健全公司內部控制制度。股份制企業雖然有助發揮高管層的經營自主權,但也容易導致投資者與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進而成為會計造假的誘因之一。我國國有大型企業普遍存在“一股獨大”的現象,大股東操縱公司會計信息,損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現象幾乎成為常態。可謂成也大股東,敗也大股東。
3、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地位和綜合素質
一是要切實提高會計人員的地位,賦予其對等的責權利。市場營銷人員與企業效益貼得更近,大部分會計人員在年齡較大時候,一般會被安排到內審、監察等“二線”部門,既挫傷會計人員工作積極性,又使其無法真正躋身管理層。為此,要盡快建立健全包括會計、業務等人員在內的經營管理“大班子”,樹立會計人員的權威,增強其嚴格執行法的底氣,從源頭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二是要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目前會計人員只要通過考試就能取得一定的技術資格,只有最后的聘任和年度考核由所在單位進行,這樣主管單位難以對會計人員履職情況進行有效監督。技術資格固然是會計人員從業的基礎,但具有資格證不見得就能勝任工作,為此,建議財政部門要改革現行的會計人員專業資格管理辦法,財政部門要通過雇用單位加強對會計人員聘任后的考核管理,同時,要切實抓好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促其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為提高企業整體會計信息質量奠定基礎。
四、結論
在市場經濟體制不盡健全和社會整體信用不高的大環境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甚至已成為部分企業經營管理的“明規則”,這對企業自身的發展和維護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常態下,還原企業會計信息“真相”,有助于國家去庫存去產能等經濟調整政策的落實。總之,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蔣義宏.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成因與對策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12-65.
[2] 陳國輝.會計理論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08-121.
[3] 谷裕,劉永澤,姜英兵等.“不做假賬”與會計誠信的現實思考[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1.65-78.
[4] 沃健.治理會計造假行為必須進一步完善[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3.20-40.
[5] 仇俊林,李宇飛,等。會計造假:主體、環境與心理分析[J].陜西師大學報(社科版),2002.1.101-122.
[6] 肖邦衛。成也會計,敗也會計[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7.72-102.
[7] 吳長慧,郭武,等。會計監督與會計控制[J].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7.22-85.
【作者簡介】
張燕珺(1973.5-)女,中共黨員,畢業于陜西財經學院,現任鵬程爆破公司財務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