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森森
【摘要】信訪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究竟何為信訪,信訪制度設置的意義何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類似信訪的制度是如何構建的,對我國又有何借鑒意義,我國現存信訪制度中存在哪些具體問題,新時期該如何完善我國的信訪制度,這些都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信訪;存在問題;中外比較;完善
一、信訪制度的概念
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釆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其中,公民包括被依法剝奪人身自由和被依法判處刑罰的其他公民。信訪的形式包括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信訪的內容包括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投訴請求。根據《信訪條例》的規定,信訪工作的基本程序為:信訪事項的提出、信訪事項的受理、信訪事項的辦理和督辦。而信訪制度,是指公民個人或群體以書信、電子郵件、走訪、電話、傳真等參與形式與國家的政黨、政府、社團、人大、司法、政協、社區、企事業單位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或人員接觸,以反映情況,表達自身意見,吁請解決問題,有關信訪工作機構或人員采用一定的方式進行處理的一種制度。2014年2月,中央要求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增強辦理透明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群眾工作方法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建立網下辦理、網上流轉的群眾信訪事項辦理程序,實現辦理過程和結果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增強透明度和公正性。
二、我國信訪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信訪制度缺乏法律規制
我國現行法律還未對信訪案件的處理程序作以明確的規定,各地信訪機構的職能和權力及運作方式也不統一,受地方干預較大,缺乏獨立性。即便信訪機構把案件批轉下級機關或有關部門處理,有些機關和部門往往拖著不辦,甚至藉此懲治信訪人,導致涉法涉訴信訪趨多,危害司法權威與司法獨立。信訪制度應該是公民進行政治參與和實現國家民主法治的途徑。[1]但在眾多弱勢群體認為,信訪機構等同于法院和政府,導致信訪量持高不下,眾多的涉法、涉訴信訪易形成行政權對司法權的干預,從而導致對司法獨立和司法權威的沖擊。
(二)、信訪工作運行機制不合理
現行的信訪機制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法院和檢察院及相關職能部門都設有信訪機構。但這些信訪機構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隸屬關系,中央信訪機構對地方信訪機構及中央各部門信訪機構之間的管制協調能力十分有限,缺乏強制約束力。各級信訪機構地位低下,缺乏解決問題的有效資源和實際權力,而信訪的指向往往是掌握黨政司法權力的官員,卻讓沒有權力的信訪部門出面處理,把信訪部門當成了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出現權責錯位。信訪受理機制不合理,還導致“截訪”情形嚴重,信訪制度作為國家管理社會的一種方式,一方面鼓勵群眾進行信訪,另一方面又強調穩定壓倒一切,強化基層信訪工作責任制,要求切實將矛盾解決在基層,減少上訪數量。在這種矛盾的理念下信訪制度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甚至出現了有些地方把信訪量納入了政績考核體系。在這種政策的利益驅使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非法的暴力方式來掩蓋社會存在的矛盾。“截訪”不僅侵犯了信訪人的權益,更加劇了社會的矛盾,影響了社會的穩定。
三、新時期我國信訪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加快信訪制度的立法進程
要整合現行關于信訪的規范法律性文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如:《信訪條例》第七條規定了信訪工作責任制以及將信訪工作績效納入公務員考核機制,應在吸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信訪工作責任制有利于引起領導對信訪工作的重視,提高信訪工作的效率,但要允許存在一定數量的信訪,防著“截訪”。對于那些難以解決或者信訪者過分要求的信訪事項可以適當寬松條件。對信訪事項的范圍做出明確的規定。究竟哪些事項可以信訪,哪些事項不能通過信訪途徑來解決,這就需要法律予以明確的規定,以防止出現信訪與其他權利救濟途徑尤其是司法途徑相互沖突,進而造成對訴訟機制沖擊的現象。賦予信訪者更多的具體權利。如信訪人有請律師代其提起信訪的權利等。[2]
(二)、完善各級人大對信訪工作的監督職能
首先,各級信訪工作部門要對信訪事項進行完整的記錄備案,包括登記、處理過程、處理結果等,分檔歸類,以供人大審閱。其次,人大對于信訪工作部門處理的案件要進行抽查。若對全部的信訪事件進行調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此可以采用抽查的方式。選擇那些疑難的信訪事件通過對信訪人回訪的方式來抽查信訪工作部門的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對信訪事項做出妥善的處理。再次,人大對于抽查的結果進行總結,反饋給各信訪工作部門,并提出工作建議。[3]這樣,既可以防止各級信訪部門濫用職權,采用不正當的手段處理信訪事項,又督促了信訪部門對信訪事項進行妥善處理。
(三)、構建我國垂直獨立的信訪機構
上下級信訪機構之間應是垂直領導關系,獨立于政府、法院等機構,但受到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為了保證其獨立性,一方面,信訪機構同案件事實、結果以及案件當事人沒有任何利害關系。另一方面,信訪機構要對信訪事件客觀公正。此外,要賦予信訪機構一定的實權,如有權對案件進行調查,有權直接約見涉案行政機關的負責人等。在工作人員的組成方面,可以選聘一些高素養、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員。信訪事項的處理過程要公開透明。對于信訪事項的處理,除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之外,要向公眾公開。這有利于信訪事項得到公正處理,有利于引導人民群眾依法有序進行信訪,有利于公民對國家的公共行為進行監督,有利于提高國家機關的信譽和形象。[4]另外,信訪機構要與政府工作部門、法院、檢察院等協調工作,實行一站式接訪,避免各部門之間互相推諉,提高信訪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正釗、韓大元.比較行政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677~681.
[2]王寶明.用信訪激活國家監督機制的動作[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11).
[3]張兵.改進我國信訪工作的若干思考[J].國防科技大學,2006(9).
[4]胡道才.我國涉訴信訪終結機制的建構[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