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雁嫦
摘要:教學的有效與無效性,其判斷標準不是教師按照標準完成教學任務以及是否有正確的教學態度,關鍵是學生是否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益。如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沒有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那么教師的任何努力都是無效教學活動。本文主要探究教學有效性的判斷標準和矯正方略,以期提升體育教學課堂有效性。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診斷與矯正
準確客觀的判斷標準不但可以為體育課程教學提供好的學習方法以及運動技能,并且也能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是給體育教師提供教學反饋機制的主要依據。
一、體育課堂教學診斷視角和診斷內容
(一)診斷體育教師
診斷體育教師主要是了解體育課堂教學開展的效率,其中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結構、教學技能和教學效果等六個方面。就教學目標而言診斷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情況,學生能否在一堂課結束后獲得良好的學習收益。教習目標的開展是否是以學生為教學中心,能否聯系生活實際開展體育教學,育人是否成為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在緊密安排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不斷審視和反問的方式提升帶動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
(二)診斷學生
診斷學生主要包括讓學生了解學習活動的開展能否高效全面運行,大范圍內的高效學習,是否能成為衡量學生學習標準的重要指標。其實對學生開展診斷的核心方面是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由于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習如果能夠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那么教學效率就會對得到本質提升。學生參與中需要了解學生活動中的參與態度,這是評定體育教師能否通過各類方式調動學生讀寫積極性的重要指標;另外了解學生參與的廣度,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是否能夠創設不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給學生留有空白時間,自主探討學習情況;還有學生參與深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更加教師要求開展正確的練習互動,練習中是否做到協調、深化、分享、體驗。
(三)診斷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教學講究“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管理模式,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因而教師和學習之間的關系是學習開展學習的主導因素,如果學生對教師有極為強烈的“厭煩感”,學生在課堂上會有這“走過場”的學習心態,普遍存在“走完丟光”的現象,因而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關系,如果學生喜歡教師,那么兩者之間經常互動,即使學生不是很喜歡體育活動,也可以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參與,參與過程中會體會到集體活動的樂趣,并且通過運動可以帶動學生的其他技能發展,教師將這些理念傳遞給學生,學生也愿意活動身體,鍛煉自己的體育技能。
二、體育課堂的矯正方法
(一)完善學習目標
其實體育教學應該將知識和技能作為教學活動的主線,通過過程、方法、情感實施作為知識活動的載體。教師多數情況下習慣將已有的知識和技巧傳達給學生,以期受到高效的學習效率,但是其實不然,學生探究的過程才是學生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比如教學是教師給學生講解跳遠的技巧,有的學生能快速掌握和運用,但是有的學生不能深刻體會跳遠技巧,其實教師可以換一個角度給學生傳達這類觀念,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體育能力強和體育能力弱的學生穿插在一起,共同跳遠,會發現有的學生跳的比較遠,但是有的學生跳的比較近,這時教師讓小組成員交流,那么小組成員就會有意識的詢問跳的遠的學生,是否有跳躍技巧,或者仔細觀察該學生的起跳技巧,學生在觀察中可能發現規律,了解深蹲、手臂搖晃幅度和落腳方位對跳遠的影響,學生也會結合自己的情況有意識的調整。然后教師在讓學生說出跳遠技巧,并且總結完以后,帶領學生訓練,這樣會取得較好的學習收益,實現教學目標,通過情感教育讓學生主動積極的探尋技巧規律,并且通過一堂課也讓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變化。
(二)教學結合生活實際情況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由于任何課程的學習最終都是要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生活作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原型和資源,教師在教學中理應拓展教學時空性,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讓課堂教學更生動。將生活看成課堂活動開展的底色,讓學生憑借生活認識課堂。比如現在綜藝節目都流行“撕名牌”的活動,教師可以把這一活動引入到教學中,增添課堂教學生氣的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跑跳反應能力,更讓學享受到生活帶來他們的樂趣,逐步熱愛生活,享受生活,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做到充分所用,努力縮小課程和生活之間的距離。
結語: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衡量標準是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根據教學目標的推進提升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理念,帶動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讓生活教學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帶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逐步參與教學活動,重視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瑞生.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診斷與矯正[J].會計之友.2010(01):35-36.
[2]范運祥,張寶玲,馬衛平.體育課堂教學診斷:價值、內容及策略[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0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