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 要:實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應該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學習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
關鍵詞: 規則;適宜性;自主;個體差異
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按照教育目標將活動范圍劃分為多個小活動空間,有計劃、有目的投放材料,幼兒根據自己的愿意和能力自主選擇區域,通過操作、實踐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活動,而區域活動規則承載著其獨有的教育價值,它有機地將教師的教育意圖滲透其中,組織、約束、調整幼兒的活動行為,最大限度保證幼兒的活動。因此,如何建立科學適宜的區域規則,如何有計劃地實施和操作區域規則,從幼兒區域活動操作和效果這些層面來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區域規則的內容及特點
1. 進區人數
在操作活動時,男孩子往往喜歡一窩蜂鉆進益智區、建構區。女孩子喜歡扎堆于角色區和美工區,而另一種情況是,如果有某個區投放了新的操作材料,好奇心也會讓孩子“趨之若鶩”,使該區“人滿為患”,矛盾時有發生。為了建立區域活動的良好秩序,必須在每個區域規定人數,一般區域里的人數為6-8人,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場地情況和區域活動特色適當增減人數。每個區域設有專門的區域卡放置的地方,插卡的小格數目與區域規定人數相等,活動開始時,幼兒持卡進區,當人數滿了就無法插卡,小朋友就會自覺數人數,然后另尋其它區域。
2. 區域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不同的區域因為材料和工具的不同而操作和使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建立規則時應充分考慮到材料的性質特點、幼兒的能力和習慣等各方面的原因,并確定科學的、適合幼兒發展的區域規則。如語言區的圖書是紙質的,薄而易破損,規則中就會要求孩子在閱讀過程中“一頁頁翻閱,愛護圖書”;建構區的玩具因為個體小,孩子喜歡習慣性放進嘴里咬著玩,所以在規則中要求孩子“注意衛生不要將玩具放入口里”;美工區則要求孩子“不要將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混合在一起”,以免影響橡皮泥的的美觀性,還可以連續使用節省資源。
3. 常規的要求
在區域活動開展時必須有常規的要求,這樣才能保證區域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區域常規有共同點:如安靜環境的要求、衛生環境的要求、整理歸納的要求等,同時也根據區域活動和區域材料的特點對常規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如建構區中涉及到孩子的互相合作,在規則中會要求“分配好任務,互不干擾,共同完成搭建任務”。“娃娃家”的規則里會提到“明確自己的身份,活動有始有終”。
二、區域規則的建立
1. 建立規則的原則
一是快樂性原則。區域活動時幼兒自主選擇、自發探索、自我體驗的自主活動,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活動,我們在鼓勵幼兒嘗試、探索的同時更應關注孩子在情感上的發展,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建立規則,遵守規則,有助于提高區域活動的效率,發展幼兒的情商。二是適宜性原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不同年齡的兒童,發展特點和能力水平呈現不同,不同地域孩子的水平習慣也有所不同,同年齡段不同孩子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建立規則時應基于“適宜性”,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差異、個體差異、地域差異,切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2. 區域規則建立的方法
區域活動既是幼兒的一種學習活動形式,也是教師組織實施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規則的制訂應該由教師與幼兒共同完成,偏廢某一方都不妥,從湖南省岳陽市二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多年實踐的區域活動中,總結出三種有效方法。
(1)討論法。討論的來由是“在區域活動實踐中發現了問題繼續解決”,討論的目的是“建立相應的規則來解決問題”。如在“語言區”,小朋友都對“喜羊羊與灰太狼”的繪本情有獨鐘,每次進區都會因為爭搶這本書而引發矛盾。這時老師就應該和小朋友集中討論:為什么喜歡這本書?搶來搶去會怎么樣?應該怎么做?讓孩子們自主思考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建立規則:大家輪流看,或者是一起看,一起分享,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2)體驗法。對于活動中碰到的有關活動規則方面的問題,教師不需要著急參與解決,要讓孩子在試誤和體驗中糾錯,從而建立和完善相應規則。如“建構區”中,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很盡興,但是到最后卻沒有獨特的作品出來,教師以一個參觀者的身份適當地表示了惋惜之情,并且進行暗示和提醒讓孩子們意識到問題,然后主動邀請老師為他們滿意的作品拍照保留,這樣“保留勞動成果、愛護勞動成果”的規則也在不知不覺建立起來。
(3)規定法。有些活動規則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要求幼兒在活動中務必要遵守的,對于此類規則,我們一定要在活動開始前就明確提出來。如美工區的剪刀要小心取放;不要拿尖頭對著其他孩子;使用水彩顏料要在固定的地方等。
三、區域規則的呈現方式
區域規則建立起來了要及時呈現,便于提醒孩子遵循規則,從收集我園的區域規則呈現情況來看,主要有三種方式:文字說明、兒歌和圖示。
1. 文字說明
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讓孩子自己遵守,此方法一般用于大班,因為孩子有一定的識字量和語言理解能力。
2. 兒歌
用瑯瑯上口、便于記憶的兒歌把規則表述出來,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讓孩子很快掌握規則。如我園小班的語言區的兒歌“小圖書要愛護,天天伴我長知識,輕輕拿、輕輕翻,看完放回書架去”。美工區的兒歌“小手真能干,手工做的歡,小剪刀,不亂拿,小彩筆,不亂畫,寶寶寶寶你最棒”。
3. 圖示
為了讓孩子充分理解規則,增加表現的形象性,激發幼兒的興趣,有些規則可以通過圖畫的方式加以形象表示。如進區人數為六人,就畫上六個笑臉娃娃,垃圾放進垃圾桶,就畫上一個垃圾桶代替文字。
三種區域規則的呈現方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一切以更好地讓孩子開心、自主探索、體驗、發展為前提。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規則,就如“楚河漢界”,它的建立和運用,保證了區域活動的有序開展,保障了幼兒活動的權利,也制約了幼兒不符合活動要求的行為,同時也幫助幼兒了解規則的意義,自覺遵守規則,調整自己的行為。如何進一步拓展區域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如何進一步完善區域規則內涵和規則內容,這將是我們以后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的方向和課題。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