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林
摘 要:小學教育是針對全體兒童實施普通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傳授的教育,是每個人接受正規教育的起始,該階段教育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方向。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本著對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多維地探索個人教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趣味,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類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教育;低年級;趣味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5-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94
作為一名邊遠山區的小學教師,我從事小學教育30余年,幾乎每天都與小學低年級學生有接觸,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經過多年的調研探討、梳理總結,較好地掌握了該階段學生的特點,形成了一套獨具個人魅力的教學方法,全面激發了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生活的童趣。
一、低年級學生的群體特點探究
對于每個人來說,小學低年級段是一個特殊的成長階段,年齡小、自主能力差等特點,致使他們無法真正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給小學初等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一是注意力短暫且不易集中,形象思維占主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催發著他們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對于接觸到的事物不能進行入微的觀察;思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對某些事物還不能進行理性的分析、判斷,往往需要憑借具體形象的材料及經驗進行分析、判斷,極易產生疲勞感,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
二是情緒容易波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低年級小學生的生活、交際都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因為學習、生活或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不適應而產生情緒上的問題,且很難平復。這一階段的學生對父母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感情和行為上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對教師充滿敬意,教師說的、做的永遠都是對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模范帶頭作用。
二、低年級學生的家庭現狀分析
當今社會,家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長更加重視和關注子女的健康成長,并且寄予了較高的期望值,希望學生能有良好的開端。這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
一是滿懷期望,不惜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材,比別的孩子有出息,于是就在各個方面對孩子進行過度的幫扶,也正是因為這種想法、做法,使得家長忽略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特點和需求,揠苗助長、趕鴨子上架,壓抑了孩子個性的健康成長,結果成了緣木求魚。
二是重文輕德,對孩子素質教育的理解和認識不夠。許多家長對教育的理解僅限于知識、智力和成績的創優,認為學習好就萬事大吉了,而忽略了對孩子德育、愛好等方面的培養,從而極大地影響了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
三是內外兼修,缺乏平衡性。家長對孩子科學地進食和增強體質的認識不足,導致他們從小缺乏對孩子情緒、情感、人格、價值觀等的培養,致使一些孩子從小身體畸形發展,心理扭曲變形,對個人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缺乏認知,致使個人品德低下。
三、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趣味教學
前面論述的階段年齡特點、家庭環境,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較大困難,我們必須加強過程消化、吸收。基于多年教學經驗的催化,我整理、形成了一套獨具個人魅力的教育教學方法——“望聞問切”教學法,并通過調整課堂教學,因材施教、因材“適”教,較好地解決了我在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的系列難題。
“望”,即觀其言行。學生的言行舉止反映了學生當前的學習環境和個人狀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眼觀六路”,通過觀察優化教學設計,及時調整個人教學策略。通過長期的觀察總結,我注意到:學生學會、學懂知識的時候就會頻頻點頭示意,呈現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不能吃透知識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一種若有所思的狀態,反復推敲;完全不理解的時候,便會眼神迷茫、眉頭緊皺。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一個鼓勵的眼神,就能讓學生感受到關愛之情,增進師生心靈的距離。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尋找到學生身上的缺點、盲點、閃光點,從而進行因材施教。
“聞”,即聽其心聲。“聞”與“望”是有區別的,“聞”是通過收到的信息,就重點、難點及學生反映的情況進行判斷,涉及的層次比較深入,包括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等方面,需要強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心靈上的溝通。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想方設法通過提問來傾聽學生的聲音,揣摩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及時調整教學節奏與方法。教師要拿出誠意與耐心,放下身架去認真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做好心理教育引導。在這里,我提倡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確保課堂的優質高效。
“問”,即詢其疑惑。想要課堂生龍活虎,就必須提高學生的參與力度,可以適當加強小組討論,增進課堂互動,烹制符合學生“口味”的心靈套餐。“問”是教學的常規方法,是比較講求藝術的,要問得有價值,帶有目的性和啟發性,以達到排解學生疑問的效果,否則就是白問,浪費時間;鑒于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差的特點,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保證難易適度;要掌握時機,多多關注學習成績、為人處事中下檔次的學生,激發他們生活、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發散思維,提升個人素質。
“切”,即診其癥結。這是“四療法”的最終目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堂上的反映情況“對癥下藥”。此處的“切”有幾方面的要求,一是強調時機,從學生的角度理解教材,用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確保深淺到位;二是把握“切”的火候,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只有讀懂學生的心,教學工作才能切中要害。這一方法,主要偏重“切”教與學。“切”教要求教師把握課堂節奏,切中知識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反映情況及時調節授課方法;切學要求教師能診斷學生求知路上的困難,找準突破口,進行引導和感化,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必要的幫助。一個有經驗的教師,一定是個善于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善于領悟學生深層思維與想法的智者,能夠讀懂學生,利用學生的一系列信息來調整教學模式和進程。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與探索,加強教學調控意識,尋求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堂趣味教學,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潘慶玉.課堂教學藝術[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吳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