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永潔
摘要:2011版《生物課程標準》基于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注重學生發展與社會需求,全面展示生物科技最新進展,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實現。新課改將教學過程定義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雙向互動過程。作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開展了初中生物學情感教學的探索,改教教材為用教材,在知識傳授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感、個性思維的成長。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 情感教學 高效課堂
生物課堂實施情感化教學,師生完全處在真誠和相互理解的情感氛圍中,接受新知識的學習。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在學校內的學習,不是直接將知識從一個人的腦中裝到另一個腦中,而是需要師生之間全程的心靈上的接觸與碰撞。當學生處于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愉快地享受情感體驗,就能積極主動地在課堂中獲取新知。學生在情知并茂的氛圍中借趣促知、依知引德,智能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課堂教學效果才更顯著。
一、借趣促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生物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豐富,貼近生活,趣味性較強,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探究利用相關的教學素材,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初中生對于學科的學習時間與精力投入程度,與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成正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巧妙地充分利用所學內容,激起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對于新奇的教學內容,學生沒有相關知識儲備,知之甚少,教師在教學時需要依托學生尚有的常識人手,將案例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做好鋪墊。
如,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5章第3節“吸收作用”,以生物圈為主線,基于生物圈這個大的背景,引導學生學習各種生物的作用,而這部分內容涉及了些物理化學知識,對于初一年級學生來講顯得有些抽象,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但這部分內容是整個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幫助學生解釋常見的生物現象。筆者在教學中從感性知識導入,根據小的生活體驗和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理解“溶液”“濃度”的概念,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將知識變得生動形象、直觀化、便于理解,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潛能。
二、知趣同行。便于學生的理解吸收
生物教學中,從興趣過渡到知識教學與知識要點的講授,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對教學內容越感興趣,對于知識的學習就會更投入。知識教學與興趣是同樣重要的,教師在學生學習注意力較集中,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后,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將新知識逐步展開,會使教學內容有便于學生的吸收掌握,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如,筆者在講北師大版八年級上第18章第1節《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課時,學生大腦中對微生物僅有簡單模糊的概念。新知內容涉及的都是微觀生物,因為抽象加大了理解難度。筆者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基礎上,展示一組常見的微生物的圖片并提問:什么是微生物?(學生歸納: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筆者接著出示簡短視頻:土壤——微生物主要的活動場所,有微生物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動植物體表、體內——很適宜微生物的生活,是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場所;營養貧乏的巖石、礦上、荒漠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借助媒體與圖片,形象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微生物及分布極廣,激發學生探究實踐的好奇心,引導增強學生探究的科學性。出示細菌、真菌、病毒等圖片和資料,介紹微生物主要的三大類群。知趣同行,立體全方位地加深學生對微生物的認識。
三、依知引德。挖掘利用德育資源
生物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陣地,在生物課程教學目標達成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逐漸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及生態意識——生物課堂教學的德育教育價值。在生物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是生物學科的本質,也是教育方針的方向。充分認識那些給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與破壞的因素,幫助學生從我做起,規范自己的行為,不給自己的生存環境增加負擔。
如,筆者在講授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3章第2節《生態系統的結構》一課時,始終滲透“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基于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滲透“人是生態系統中一員”的觀點,采用互動式教學法、引導啟發法對學生進行生態觀點的教育。導人新課,筆者讓學生朗誦“林德曼描述的場景”根據文字描述繪制食物網,加深對食物網的認識。有人非常喜歡吃蛇,不法商人大量捕殺野蛇,對幾種生物有影響?會帶來什么后果?出示新聞視頻節選,得出自然界的生命是普遍聯系的,不同生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我們應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規律,就是在尊重我們自己,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增強保護生物的意識的德育教育。
總之,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情感教學,需要教師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綜合素質。在課堂上需要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根據所學內容精心設計,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走進學生內心,關愛學生,科學處理好師生關系的藝術,實施情感教學,以情動人,課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