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雷
摘 要:為了滿足當代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適應全球化翻譯產業的變革,以校本科生院教育教學項目為基礎,設計并建設了計算機輔助翻譯專業實驗室,并進行相關教學改革,重新建立培養模式與課程設置。教學結果顯示,翻譯類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綜合素質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改革;學科交叉
中圖分類號:H08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83-01
一、引言
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為翻譯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當翻譯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翻譯服務對質量和時效有了新的要求[1-3]。在GILT(全球化、國際化、本地化和翻譯)形勢下,作為經濟發展和全球業務拓展極為重要的一環。因此,培養大批能夠熟練使用專業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的現代化人才成了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
二、機輔翻譯的發展與現狀
機器翻譯概念是由法國科學家阿爾楚擬在上世紀30年代最先提出的,并由美國喬治敦大學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聯合實現,將簡單的250字俄文材料翻譯成英文,標志著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真正誕生。
此后,跟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大潮,傳統的翻譯教學已不適合當前翻譯人才的培養,其主要面臨的問題有:1、技術化水平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翻譯課程主要還是集中在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層面,一本書一張嘴地口頭傳授,沒有加以任何現代化技術的輔助。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無法應對當前信息化的工作環境;2、學習效率低。翻譯類專業的學生大多屬于文科背景,相關的計算機技術方面的素養較為缺乏,要求其全面掌握相關的技術手段及專業化軟件較為困難;3、軟件價格昂貴。目前主流的機輔翻譯系統有SDL Trados Studio和Déjà Vu,兩者幾乎占了機輔翻譯軟件市場的80%以上,但其高昂的價格也讓人望而卻步,SDL Trados studio單臺的授權達到15000元。
三、硬件搭建
(一)教室改造。我們將其中一間網絡教室進行改造,采用五邊形的排布方式,既方便學生及時互相討論,也方便老師指導,并且今后還可作為一個翻譯工作坊,用于一些翻譯類的課題項目。
(二)升級計算機硬件。為了能夠在一臺主機上安裝多種翻譯專業軟件如本文對齊、翻譯記憶庫格式轉換、語料提取、機輔翻譯軟件等,我們將計算機升級至i5處理器,4GB內存以及500GB硬盤,以保證上課的順利進行及資源的充分利用。
(三)軟件購買。我們得到校本科生院關于翻譯類課程教學改革項目的支持,搭建協同翻譯環境,學生可以同時參與一個大型的翻譯項目,翻譯結果將存儲于服務器之中。既可用于教學,又可用于科研項目。
四、教學改革
(一)培養目標。我們根據目前新翻譯形式的發展要求,確立了新的培養目標:按照歐盟標準和ISO國際標準培養“專業化、國際和、寬口徑、懂技術、會管理、應用型”的能夠勝任國際組織、跨國公司、政府機關、大型LSP和TSP的翻譯服務和語言服務工作,也能滿足其他涉外部門跨文化交際需要的高級職業翻譯和領導者,服務于外國先進文化和技術引進來、中國先進文化和技術走出去。
(二)培養模式。為了適應新形式,滿足新要求,我們的翻譯專業的培養模式也進行了改革。原有翻譯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是語言技能及翻譯技巧的培訓,并不能結合實際。在新模式下,學生將在實戰中學習,培養翻譯職業能力,注重探究性教學。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并與產業相結合,讓學生熟悉現代翻譯實務流程,做到以下幾點:1、以現代翻譯實務為綱。摒棄不符合時代發展方向的教學方法,結合目前先進的信息化手段,讓學生掌握真正的翻譯技能。2、以計算機輔助翻譯能力為目標。低效率、高成本的純人工翻譯已不滿足當前的翻譯需求,讓學生學會使用技術手段,以符合今后社會對翻譯人才的標準。3、以探究性實驗教學為手段。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文科背景的學生也能很好的掌握各類專業的翻譯類輔助工具。
五、課程設置
新的課程將分為四個模塊:1、語言能力類課程。其主要包括聽、說、讀、寫、譯課程,漢語類課程,跨文化交際類課程。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雙語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類課程。主要包括翻譯學導論、基礎英漢互譯、高級英漢互譯、中外翻譯理論等課程,其核心思想是了解翻譯理論,掌握翻譯技巧。3、翻譯技術類及實踐類課程。主要包含內容有計算機輔助翻譯、術語庫及記憶庫的構建和維護,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熟練運用翻譯工具,并獨立及協同完成翻譯項目。4、翻譯管理類課程。主要包括翻譯項目管理、翻譯質量控制等,以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
六、實踐效果
傳統的培養模式過于紙上談兵,難免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引入實驗教學之后,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以往的課程當中學生在課堂中無法接觸與信息化手段相結合的翻譯知識,需要自己課外去了解學習,不免四處碰壁,難以下手;加上文科背景,對技術了解不深入,更是碰到非常多的疑惑。新的培養模式讓學生能夠系統地進行學習,提高了積極性。
借助技術手段,學生在科研方面可以做很多以前人工無法實現的事。比如創建自己特有的翻譯記憶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與擴充,語料在不斷復用的過程中價值逐漸凸顯;利用已有的語料庫資源,做一些歷時語料庫的研究,可以發掘語言的變化發展,使用的偏好趨勢等等。以往大量枯燥的、重復性的勞動力,現在在計算機的協助下幾分鐘便能實現。
結合技術和數據手段,學生的學習不再停留于理論。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構建知識體系,不僅擁有了嚴謹的態度,更是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七、結語
新的翻譯專業教學模式的實施,給外語學院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以往專業與專業之間的界限正在慢慢模糊化,學科與學科之間需要交叉,科技才會不斷進步,理論才會不斷創新。翻譯專業亦是如此。在這信息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借助技術的手段,來顛覆傳統,來開展滿足當代社會需求的教學。專業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的建設應該是未來翻譯專業的發展方向。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外語學院翻譯與本地化技術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