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校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課程資源的質量參差不齊、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不合理、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及學生課程參與自主性不強等現象。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探討如何借鑒當前大規模開放課程的優勢,為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大規模開放課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
近年來,大規模開放課程的悄然興起給我國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改革方向。通過對教學方式、教學思想、教學評價和教學手段的改革,促進高校課堂教學改革,從而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曙光。由于技術和教學方法的限制,傳統課堂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大規模開放課程不是傳統課堂的結束,而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補充和延伸,高校課程教學應采取傳統課堂為主,開放課程為輔的教學模式。
1 大規模開放課程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從2010年開始,知名高校的開放課程逐漸出現在各大門戶網站中,部分高校甚至開發了專用的開放課程平臺,由此引發了通過視頻開放課程學習的風潮。2014年,網絡上開放課程的數量比去年多了一倍,學習者的數量近1800萬。2015年我國大學開放課程的發展已經從學習借鑒步入了建設實踐階段,呈現出以自主學習、合作共享等優勢特征。按開放課程如此迅猛的發展趨勢,今后的開放課程要著重實現的便是如課堂教學中能夠自由交流的功能,增加更多的互動環節,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視頻開放課程的階段。
2 大規模開放課程的優勢
2.1 課程體系多元,利于學生學習。
大規模開放課程在課程設置上與常規授課不同,它的課程設置更為靈活,課程框架穩定,內容設計合理,課程時間利于自主學習,為網絡學習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高校名師發布在網絡平臺的視頻課中,可以查看布置的作業和課堂筆記,能夠促進學習有效展開。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利,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2 教學資源豐富,學習開放度高。
通過大規模開放課程可以讓每個人都能免費獲取來自名牌大學的資源,不受時間、地點、學習工具的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及需求選擇多元化的開放課程資源,進行不同程度的完全自主學習。大規模開放課程主要的學習形式就是通過話題的討論展開學習,所有學習者都可以互相進行交流,提出疑問,尋求解答,從不同的觀點中獲得啟發。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開放性課程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一間教室,一位教師,一班學生,教師講,學生記”的“封閉性灌輸式”課程教學模式。
2.3 教學理念先進,培養方式多樣。
通過大規模開放課程可以實現從被動接受式學習向有指導的探索研究式學習的轉變,學生有機會接受盡可能廣泛的學術熏陶,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創造了條件。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現代教學技術,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合作和探討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從而夯實自己的基礎。
2.4 課程受眾面廣,課時時限性弱。
大規模開放課程是高校名師錄制的課程,是一種可以共享的網絡資源,所有的學習者都可以參與學習,給學有余力且積極進取的學習者打開了一扇窗戶,通過網絡便可以學習重點高校知名教授的課程。并且,課程經由錄制后,在課程有效期內能夠持續使用該資源,對自己有所幫助。
2.5 課程參與自主性強
學生在進行學習大規模開放課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作進行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充。
3 大規模開放課程的發展對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
3.1 名師授課,形成優質教學資源。
大規模開放課程是由重點高校的知名教授提供的優質教學資源,他們有著很強的權威性,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都是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巨大的知識儲備量。首先,在知識量上給了學生能夠信服的基礎,知名教授不必為了評職稱及科研項目而花費太多的時間,能夠靜下心來為教學付出更多的精力;其次,彌補了區域差異引起的教學資源分布不均衡,使其能夠通過借鑒知名高校的教學方法改善本校教師的教學方式;再次,錄制課程期間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可以將各類教學資源的優勢全部發揮出來,使教學過程更加游刃有余,從而促使學生進一步積極探索,逐漸向培養具有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方向發展。
3.2 建立機制,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從國外經驗來看,以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不同機構的整體、協同發展,是開放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資源共享機制的建立是開放課程良性發展的保障,促進學校、企業單位、政府部門之間的交流協作,共同推動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因此,需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盡快建立資源共享機制,成立專門的認證機構,并能確保每項政策方針落實到位,實現學校之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的課程互選與學分互認,便能夠使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也會加大教學質量提升的效率。
3.3 創新理念,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大規模開放課程展現了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科目上,能夠突破專業限制,開放部分優質課程作為試點教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了更多選擇的余地,使其視野變得更為開闊,開發出更為現代化、人性化的教務管理系統,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且有據可查;在教學內容上,充分考慮到學習者自身的接受能力和發展需求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在組織結構上能夠變得更為具體,學習內容從系統性、完整性向個性化、碎片化過渡;在教學方式上,逐步從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學習向線上學習、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
3.4 全面考核,教學評價多元化。
首先,從單一的成績評價變為多元化評價。督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為注重學生綜合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做到有新意,不失真,有計劃,易實施,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多元化評價包括學生的卷面成績、協作能力、實踐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等。其次,從學生的每一門課程進行評價變為以一個學生各個學科的綜合成績進行評價。將各科老師的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使其目標一致、團結一心,共同培育每一個學生。再次,從單純的學校評價變為由網絡平臺通過廣泛搜集學習者對授課教師的綜合評價,可在課程中、課程結束時開展在線問卷調查,幫助教師發現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從而改進教學方法,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
4 結束語
在教育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高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需要積極借鑒突顯時代特色和滿足學習者現實需求的學習形式,大規模開放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其自身獨有的優勢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相信將逐漸對高校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方法和手段起到長期深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穎,張金磊,張寶輝.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典型項目特征分析及啟示[J].遠程教育志,2013(04):67-75.
[2]羅學東,羅文旭.多倫多大學課堂教學特點及其對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1:110-112.
[3]范建麗,方輝平.后MOOC時期我國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長春大學學報,2015(12):88-92.
[4]馬紅亮,Stephen Powell,傅鋼善.引入國外開放課程構建網絡學習新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11(09):68-74.
作者簡介
韓小強(1980-),男,漢族,甘肅省臨洮縣人。現為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與網絡教育。
作者單位
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陜西省漢中市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