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秋萍
摘 要: 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經常面臨各種不適應,包括學習和生活。尤其數學課程教學中知識難度差異明顯,不少學生難以適應高中數學,學習熱情消退,導致成績下降甚至喪失自信。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做好銜接工作,讓學生快速適應新教材學習。本文針對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問題著重試論,并提出一些科學適當的教學舉措。
關鍵詞: 教學銜接 初中數學 高中數學
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新教材,根據高中生的認知結構與個性特點,精心設計教學計劃和流程指導他們學習數學知識,使他們適應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習,順利實現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工作是數學教師的基本任務,也是促使學生快速適應新環境的關鍵,對提高整體高中教育質量來說意義重大。
一、做好準備工作,奠定銜接基礎
對于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為實現教和學的科學平穩過渡,教師首先需做好教學準備工作,為解決銜接問題奠定基礎。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入學著手提升對銜接的重視程度,提升緊迫感,避免出現松懈情緒,告知學生高一數學知識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與位置。同時,教師需結合實際案例通過與初中數學教學進行對比,給學生講述高中數學的教學特點和知識特點,使其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學習中少走彎路。
例如,教學“集合”時,是高中數學課程的第一個知識點,對高一新生來說雖然在智力、能力等多個方面與初中相比有所發展,但是畢竟剛由初中階段上升而來,對新知識朦朧性較大。雖然集合思想在小學和初中均有所滲透,但由于學生之間知識的差異層次較大,而且新數學概念的引入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應告知學生高中數學課程中集合和初中階段集合之間的異同點,對知識深入學習和研究,層次更深,只要認真學習就能輕松掌握。如此教師先在心理方面為高一新生減輕壓力,并利用集合知識中的銜接點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新內容,進而盡快適應新知識學習。
二、結合教材內容,做好教學銜接
教材作為展開教學的主要依據,從數學教材內容來看,初高中階段的知識難度存在明顯落差。部分數學知識點在初中階段學習要求較低,中考中不予重視,但是高中階段則提高要求,學生需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結合教材內容著重分析初高中數學教學大綱的不同,認真研究知識深度和廣度,對于教學要求相差明顯的部分可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補充,根據學生情況展開銜接教學。
舉個例子,“解三角形”教學實踐中,本章節的中心內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主要工具,教學目的落實在解三角形的應用上。教師為做好初高中教學銜接,可先引領學生回顧初中階段學生學過的三角形相關知識內容,包括三角形的邊、線、角,以及銳角三角函數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應用等。通過對初中數學知識的復習和回顧,讓學生找到初高中數學教材內容的銜接點,適當降低學習難度,使他們在心理上對新知識不再恐懼或害怕。最終學生通過初高中數學知識銜接,對任意三角形邊長和角度的關系進行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可以解決一些簡單的三角形度量問題。
三、學習方法銜接,強化教學效果
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部分初中學習方法難以達到較好的效果,教師需從學習方法指導上著手,不適用的應引領學生適當改進或舍去,對于行之有效的可完善和保留。其實不少學生在初中階段并未掌握系統的學習方法,高中面臨的挑戰較大,掌握學習方法的自主意識較強。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抓住時機,積極開辟第二課堂著重指導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和改進,在學習方法上做好銜接。
比如,在“直線、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質”教學過程中,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等相關知識內容,教師可以他們的固有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為切入點,使他們進一步熟悉掌握空間直線和平面的位置關系,理解和掌握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定理。此時,教師應指導學生使用“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學習方法,先讓他們親自畫出表示直線和平面三種位置關系的圖形,分別為:線在面內、線與面相交和線與面平行,并結合理論知識進行深化。接著,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直線、平面平行案例,諸如翻書、開門等,通過再實踐鞏固對理論知識的掌握。
四、結語
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做好銜接教學相當關鍵,教師需充分意識到銜接教學的重要性,在具體實踐中從教學準備、教材內容和學習方法等不同方面著手,尋求初高中數學的結合點,實現高質量銜接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課程。
參考文獻:
[1]閻麗娟.基于初高中數學銜接的高一新生學情的調查與研究[D].洛陽師范學院,2015.
[2]裴潔.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教學過渡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3]蔣智東.讓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成為高中數學教學的一部分[J].中學數學月刊,2014,11:1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