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玲
摘 要: 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屬于人文社會科學類,是一門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正確價值取向的基礎性學科課程,歷史教學必須抱著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態(tài)度。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歷史教學 思想覺悟
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屬于人文社會科學類,是一門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正確價值取向的基礎性學科課程,歷史教學必須抱著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態(tài)度,思考自身學科課程教學的問題,以期促進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
一、以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為宗旨的歷史教學需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何?從實際意義上講,是不能令人樂觀的。究其原因有,歷史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還不具有比較理想的地位,我們不言學校層面,僅從學生家長的角度說,家長都認為歷史學科屬于跟音、體、美相等同的小科,家長們要求孩子刻苦學習的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等。所以,學生比較自然地不重視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學習興趣不濃,顯然就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即使學習,也是不認真地學習。對此,我們應當思考的是,作為肩負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的歷史教學,首先必須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考慮,甚至是比較優(yōu)先地考慮。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每接手一個初一年級,我都要在歷史教學未開始時,先做些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鋪墊性工作。如歷史教學的第一課,不和學生談教學,也不和學生談相關文本中的歷史內(nèi)容,而是拋出一個個歷史名人的名字,讓學生回答。在學生大多都不能回答這些問題時,比較詼諧地和學生說些相關歷史故事,這個時候給予學生的是什么?毫無疑問是一種比較潛在的興趣激發(fā)。但這只能說是開了個好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極有可能在學習的途中發(fā)生變化,甚至就是人們所預料不到的本質(zhì)意義上的變化。這就要求人們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繼續(xù)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
二、以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為宗旨的歷史教學需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為一門學科課程,作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學習,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不少歷史課堂純粹憑借老師的教授讓學生獲取歷史知識,不能比較理想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一定能力的歷史學習,不僅僅是現(xiàn)在不能學好歷史,就是將來走向一定的事關歷史研究工作崗位,也不能適應。所以,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能力,涵蓋比較豐富的內(nèi)容,所形成的途徑和策略應當是相當多元的。歷史教學還應當從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特性思考。如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的特點,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就必須基于這樣的“四性”考慮。如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從歷史學習的思想性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相關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化,無論是教者進行闡釋,還是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探究,都讓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當一個個學生都能夠運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化時,那么學生將會比較有意義地認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進而從現(xiàn)在開始就初步甚至逐步地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
三、以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為宗旨的歷史教學需關注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
對學習的創(chuàng)新并非就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也不見得其創(chuàng)新就是這幾門學科課程的專利,應當是所有學科課程都共享的專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初中生學習歷史的創(chuàng)新,不是比較簡單的幾句口號一喊就可以達成目的的,需要一定的付出,教師則要流淌很多的汗水。這汗水不是教學中死揪蠻纏的汗水,而應當就是人們所說的智慧的汗水。初中生學習歷史,需要學生通過學習比較客觀地認識歷史,這需要學生立足角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歷史教學為了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新,需要的是學生思維觀念的正確,需要的是在比較正確的輿論導向下審視歷史事件及歷史性的人物。教學千萬不能人為地為學生筑起擋住學生視線的座座小丘,而應當給學生一望無際的草原,促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目光遠眺、視野開闊。
因此,讓學生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讓學生在正確理解這些關系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乃至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都需要我們探求更適應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路徑和具體的策略。
參考文獻:
[1]王艷華.也談初中歷史教學的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3(39).
[2]林興滿.淺談初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的創(chuàng)設[J].《新課程》(上旬),2016(3).
[3]孫向紅.學陶師陶,演繹有效課堂——也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2(51).
[4]孫娟.思想覺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