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晶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社會進入“互聯網+”的時代,新的形勢對就業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高校的就業服務要適應高標準、新要求。本文基于此,論述在“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提升就業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就業服務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和飛速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時代中,互聯網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將各領域聯系起來,使得社會資源得到了新的整合和配置,促進了傳統各行業、各領域的革新,高校就業服務也受到了“互聯網+”浪潮的沖擊。面臨新形勢和新需求,“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就業服務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互聯網+”時代就業服務的新形勢和新需求
在“互聯網+”的時代,社會經濟總量不斷增加但增速日漸放緩,新增就業的規模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調整給就業工作帶來新的影響和變化。在這個背景下,除了傳統的就業市場兩個主角供應方和需求方外,又新增加了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信息服務。有效的信息服務能夠對供需雙方的匹配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傳統就業服務的目標是平等。而“互聯網+”時代要求就業服務更加凸顯平等的內涵并開展個性化的服務:從傳統的人人平等享有就業服務到追求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平等——所有公民都平等享有獲得政府所掌握的就業信息的權利,都平等享有職業指導、創業項目等公共資源。從傳統的“一刀切”粗放型服務到分類管理、定制服務。就業服務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不斷向專業化的道路邁進。
二、“互聯網+時代”就業服務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面對紛繁海量的網絡信息,要如何整合社會資源和公共資源打造“就業服務+”,成為擺在就業服務面前的難題。
“互聯網+”時代,要求服務資源要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在進行就業服務的過程中,要懂得利用大數據對就業對象做出精確分析。
“互聯網+”時代要求就業服務要對就業市場進行動態掌握。動態培養勞動者,動態提供服務,預估供需動態。就業服務較為先進的國家,如美國早在六年之前就開始以十年為跨度對重要行業進行了動態預測。
三、互聯網+時代如何做好高校就業服務工作
1.突破傳統的就業服務思維
黨的十八大要求高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傳統的就業服務只注重狹義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即擇業觀的教育、就業信息的發布、政策的宣傳和介紹、就業技能指導和辦理就業手續。以人為本的教育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個人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環境,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
2.創新就業指導工作模式
傳統的就業指導,主要是以課程教學為手段,通過教師或輔導員的授課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形式和內容往往較為單一,缺乏互動性,也缺乏數據分析。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要主動創新就業指導的工作模式,要將學生的心理測評、職業測評、個性分析等多重信息統籌考量,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開展多維度的職業指導工作。
3.建立就業信息數據庫,完善就業管理與服務的信息平臺
建立和完善高校學生就業信息庫,動態更新、動態監控,以大數據分析為依據,對學生實行分類管理。依托信息網能夠更加及時有效、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信息發布,提高信息發布的效率;也能夠對學生實行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職業生涯指導。同時通過學生一學校一用人單位信息平臺的建立,學生能夠非常便捷地查詢到用人單位的需求和相關信息,而用人單位也可以迅速通過平臺從學生數據庫中找到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給用人單位和求職學生供需雙方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對接平臺”。
4.推動大學生開展“互聯網+”創業
“互聯網+”創業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但同時學生又面臨著缺乏創業資金、創業技能和創業資源的困境。高校要積極聯絡相關部門加大對學生創業的政策扶持;同時要加強對高校學生的創業培訓,將創新創業納入學生培育計劃和培育目標中,邀請成功企業家或創業學生典型回校與學生交流,帶動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開展創業競賽,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