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秀
摘 要:注重運用多媒體組合的強大功能,創設小學數學情景教學,改革課堂結構模式,努力構建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新型的課堂結構。
關鍵詞:多媒體 小學數學 情景教學
數學教學情境是指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環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現在很多教師都非常重視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研究,尤以運用多媒體組合的強大功能,創設小學數學情景教學為研究的重點。那么,創設情境的教學模式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展開研究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懸念
設問就是對學生已知的內容加以引申,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提出不同的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讓學生先看一小段錄制的本班師生上課的錄像,然后老師導入課時的教學內容。
例如:我們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少1/10。問:(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3)男生占全班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二、創設操作情境,激發興趣
操作情境,有助于啟發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其異同點,抓住問題的實質,加深對本質特征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區分事物的各種因素,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促進和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例如,在學習分數一章時,老師在講了分數應用題后出示兩個條件(同時播放學生們平時活動的錄像):男同學20人,女同學16人,讓學生根據所給條件自己提出問題,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問題。這樣的變換使學生再度陷入問題的探索之中,而且這種求"變",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學生思維潛力的發揮起到了一個創景設情的作用,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創設生活情境,產生聯想
讓學生先看一小段錄制的本村村民今年收割稻谷的錄像,然后老師導入課時內容。
例:我們村去年每天收割稻谷4000公斤,今年每天收割稻谷5000公斤,是原來的百分之幾?
聯想:
(1)我們村去年每天收割稻谷4000公斤,今年每天收割稻谷5000公斤,比去年增產了百分之幾?
(2)我們村今年每天收割稻谷5000公斤,比去年增產了25%,去年每天收割稻谷多少公斤?
(3)我們村去年每天收割稻谷4000公斤,今年比去年增產了25%,今年每天收割稻谷多少公斤?
四、創設故事情境,進入角色
如在教學“體積的意義”時,教師巧妙地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向學生激疑。
讓學生先看“烏鴉喝水”的動畫短片,然后老師導入課時內容:
“為什么瓶子里的水沒有增加,丟進石子后水面卻上升了?”一“石”激“浪”,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關長度、面積等的知識塊被激活。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因為石子有長度,有的說因為有寬度等。正當學生為到底跟什么有關系而苦苦思索時,教師看準火候兒,及時導入新課。并鼓勵學生比一比,看誰學習了新課后能夠正確解釋這個現象。這樣通過“激疑”,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使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
五、創設競爭情境,活躍思維
《數學魔牌二十四》智力游戲即是很好的競爭范例。
讓學生先看《數學魔牌二十四》的動畫短片,然后老師導入新課內容。
每張牌上印有4個數字。參加游戲者運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把4個數字列成算式,得數應為24。例如:這張牌面顯示:No:191(六)2.3.7.9,即第191題要求用2.3.7.9四個數字列出6個算式。參加競賽的游戲者可說出:
A.3×8的思路: 3×[(9+7)÷2]=24
B.2×12的思路: 2×(3×7-9)=24
C.48÷2的思路: [(9+7)×3]÷2=24
D.15+9的思路: (7-2)×3+9=24
E.3÷1/8的思路: 3÷[2÷(9+7)]=24
F.3/2×16的思路: 3÷2×(9+7)=24
搶先答題并正確的得十分,以得分多少定冠、亞軍。競賽激發了學生的求勝心理和求知欲望,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了解題的思維之中,課堂上呈現十分熱烈的思維、求知、解題的氛圍。
六、創設“障礙”情境,激化認識沖突
教師要準確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疑置難,利用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創設懸念,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出示兩組題:(1)1.6÷0.25,15÷0.15;(2)10÷3,14.2÷22。學生很快計算出第一組題的得數,但在計算第二組題時,學生發現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辦?”“如何寫出商呢?”學生求知與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了一種“不協調”。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這樣以“障礙”造成“懸念”,使學生在學習循環小數時心中始終有一個目標,激發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誠然,我們并非每一節課都必須運用多媒體創設一種什么情境。傳統的"開門見山"教學也不都是消極的。從實質上講,教師只有為學生創設一個師生關系和諧、教學融為一體的,知、情、意相統一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作者單位:貴州省德江縣平原鄉紅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