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霞
摘 要 作文在中學語文的地位極其重要,是衡量中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尺度,是現代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手段。那么,該如何提高中學生的作文水平呢?首先,要重視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其次,培養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最后,將作文教學多樣化、日常化。通過以上三點來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寫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43-02
提起中學生作文,社會上頗多爭議,普遍認為“寫作水平低”“不會寫東西”。而作文在中學語文里的地位又極其重要,是衡量中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尺度,是現代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手段。那么,該如何提高中學生的作文水平呢?我從自已的教學實踐出發,得出了以下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重視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
一提到中學作文教學,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如何讓學生寫出既會議論,又會抒情、描寫的優秀文章來。在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把中學作文教學理解為僅此而已,那就片面了。圍繞著中考運轉的中學作文教學,自然也就偏重文學文體的訓練,而忽視了應用文體的寫作。
當前社會上對中學作文教學有看法,認為中學生寫作能力差,不會寫東西,我們可以理解。因為這主要是就應用文體的寫作而言,并不是批評中學生不會抒情、議論、描寫。確實,一些學生高中畢業了,連一封信、一份報告、一個通知、一次總結也寫不好,這是并不奇怪的。這與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偏重文學文體的訓練,忽略了應用文體的訓練有關。
如教說明文《景泰藍的制作》一文,按一般的教法,很容易上成一堂工藝介紹課,學生學完后,只明白了景泰藍制作的過程和工序。如果在教學中,將重點放在教會學生寫復雜說明文的方法,那么學生就會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融會貫通,掌握說明復雜事物的寫法。我曾嘗試過,在教完本文后,要求學生模仿景泰藍制作的“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等六道工序,按工序有詳有略的介紹、說明方法,寫一篇《年糕的制作》的說明文。這是考慮到當地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有蒸年糕的習慣,學生們對年糕如何制作都很熟悉。結果學生大多按年糕的制作過程來寫,文章結構清楚、語言流暢、重點突出、有詳有略,寫得比以往的作文都好。
二、培養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中學生的生活當然沒有成年人的社會生活那么復雜、多姿多彩,但它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激蕩著陣陣的浪花,也是絢麗動人的,并非是無啥可寫的。只要中學生熱愛生活,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去發現美,去發現有意義的東西,去積累寫作的素材,就一定能把作文寫得鮮活而有生氣。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中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如在教《背影》時,指出這篇課文這所以寫得如此生動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對自己父親的四次背影細致觀察的結果。然后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人物,抓住特征,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來。又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葉圣陶,深入實地,從各個不同的側面觀察事物,描寫、說明事物的方法,從中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會養成習慣,注意觀察,從中找出特點和規律,找出素材,而絕不會感到沒東西可寫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養中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生活中處處有閃光的東西,到處有值得我們寫作的素材。關鍵是否能發現它們、捕捉它們。中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還較低,教師應注意幫助學生提高這種能力。
三、將作文教學多樣化、日常化
首先,要求學生多讀。閱讀是作文的主流,是學生獲得寫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閱讀可幫助人們認識生活,提高觀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閱讀給學生展開了廣闊的“智力背景”,能激發學生“對祖國的崇拜,對人的崇拜,對書的崇拜和對祖國的語言的崇拜。”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養成學生經常閱讀報刊雜志的習慣,每學年課外閱讀幾本書。”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從而開闊學生視野,為學生作文“引流”。
其次,指導學生寫“閱讀作文”,如摘錄精采片段,根據原文編寫故事,寫文章提要,寫心得體會、讀書筆記等。這既為學生提供了寫作材料,又讓學生練筆,一舉兩得。使學生在寫作時感到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如我在上了初中語文第三冊的《我的信念》一文后,即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居里夫人傳》《一個無尚榮光的女人》等書,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這位偉大女性的事跡,培養寫作興趣。并隨后布置他們寫讀后感,進行讀寫結合。
此外,養成學生寫日記或周記的習慣。日記是應用文,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很密切,是一種“道德長跑”(魏書生語),是學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收益無窮。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業,復習、預習好功課,記一記當天的一些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事情,哪怕是寫寫與父母吃飯閑聊時的三言兩語、舉止神態,也是好的。寫日記、周記讓學生感到自然、實在,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培養了學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良好的生活習慣。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