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85-01
目前“高效課堂”及“一師一課”活動正在全省進行推廣,其主要目標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數學教學要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必須要以人為本,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但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后,由于教材體系的變化及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深入學習,使大部分學生很不適應,從七年級就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三極分化。所以(根據我們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布置,這樣能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較明顯地提高教學效果。
一、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和數學思維能力
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思維能力水平對學生分開幾個層次。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首先對自己所教的學生進行分層:
A組:數學基礎好,數學思維能力強的;
B組:數學基礎一般,思維能力一般或較好的,或思維能力較好但數學基礎較差,學習品質不夠好;
C組:數學基礎較差,思維能力一般或中下。
對學生分層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A組數學基礎要更扎實,數學思維能力要更強,有針對性地對他們提出較高要求和進行拔高訓練。要求他們除完成課本習題外,盡量多關注一些有關數學解題和數學競賽的數學課外書,鼓勵他們提數學問題,多鼓勵他們自學和進行一題多解。B組重點提高數學基礎知識水平和數學基本運算技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使他們一部分能向A層轉化。同時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多提問題,多鼓勵他們自學,多鼓勵他們一題多解,要求他們在測驗時爭取優分并追上成績最好的同學。C組學生重點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數學基礎計算能力和基本幾何應用能力,使他們其中一部分向B層轉化。多鼓勵多輔導,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完成基礎知識,提高他們學習的成就感。要求他們在測驗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績。
二、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結合學生情況進行教材處理
初中數學教材盡管較系統地敘述初中的數學知識,但其中包涵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沒有明顯地敘述出來,探索推導的過程也不可能全部敘述出來。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數學知識的系統,挖掘數學知識所包涵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數學的精髓)。而我的學生的數學基礎和思維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都有差異,因此又必須要求教師對數學的教材進行恰當的處理。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每節數學課都要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各層次的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如何;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創設問題情景,如何設計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去探索,討論;如何把例題分解和組合;哪個地方該精講,哪個地方該讓學生去探求;如何設計各層次學生的作業等等。
三、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的實踐和教學效果
我擔任七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在一班我用沒有分層的教學方法,在二班我試用分層教學法,以便探究分層教學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我主要談談我在二班進行分層教學的一些做法:(1)在課堂教學中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導學方法,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發展能力。課堂上多讓A組學生探求問題(例題、習題或老師和同學提出的數學問題),討論問題,最后獨立地或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勵他們質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證法)和對數學題進行一題多解,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對C組的學生則進行直接講解教學內容之后再加強個別輔導。(2)采取多舉學生感興趣的實例或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尤其是C組學生)對數學概念、定理、性質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3)兩班學期期末統測的數學成績對比:差生減少了,而優生增多了。使我體會到其中的原因是:在班級教學中,傳統教學法主要照顧全面,往往沒有強調個別,其實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層教學法雖然也是班級教學,但要求老師強調個別(至少是一個層面上的部分學生),也就是在某個層面上做到因材施教,體現出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數學思維能力,進而提高了數學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