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目前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例如心理問題、生存能力問題、創造力低下、道德滑坡、人際沖突、情感淡化等,都在提示我們教育的生態環境正在惡化。我們要把生物教學生態環境與有效教學結合起來。本文就通過筆者所在學校的情況來論述這一問題。
關鍵詞:教學生態環境;有效教學;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109
一、教學生態環境
教學生態環境也叫教學生態場景,是學校教育環境的核心內容與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活動的生態環境,是師生群體和諧共生、互動雙贏的生命舞臺,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系統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二、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三、筆者所在學校生物教學生態環境與有效教學的結合
經過多年的發展,靈山中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一流辦學設施和學習環境、一流師資隊伍和一流教學質量的具有重要影響的地方名校。目前全校共有教職工300多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也達到全區一流水平,現有校舍建筑面積94570多平方米,學生都在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里上課;教學儀器裝備達全國一類標準,圖書館藏書270000冊(含電子圖書)左右,教室基本實現多媒體化,學校建有校園閉路電視系統、電腦備課中心、電教資源信息庫;學校完善的生活設施為廣大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學生全部住上了整潔的公寓樓,宿舍安裝有電話、電風扇和熱水系統等設施,寬敞明亮、高檔次配備的學生飯堂大樓能同時容納5000人就餐。
我們生物學科全體人員在教學生態環境方面,也為學校努力創建好有關生物教學生態環境的硬件。
1. 協助學校搞好“生物綠化”
我們靈山中學創建于1914年,位于靈山縣城西郊著名的三海巖風景區內,占地面積215畝。校園三面奇峰環抱,風景優美,古樹成蔭,四季如春,素來有“花園式學校”之美譽。學校植物、動物等生物品種繁多。有桃樹、牡丹、海棠、金鐘、杜鵑花、石榴花、茉莉花、桂花、木芙蓉、山茶花、迎春花、菊花、荷花、睡蓮、芍藥、萬壽菊、水仙、荔枝樹、芒果樹、鐵樹等,甚至還有國家級保護植物的銀杏。
在校內景區三海巖門口旁邊甚至還有野生靈芝。在學校校園內,由于環境保護意識較強,生態較好。經常可以看到縣里其他地方不容易見到的松鼠在我們校園的樹上跳躍。還有貓頭鷹、老鷹等不時在校園內出沒。我們在三海巖山腳下還特地為學生設計了一個“植物園”。學生課余時間可以到這里觀賞我們種植的靈山縣少見的植物品種。
我們在教室周圍開辟園地讓學生自己種植,讓他們學習種植孟德爾遺傳定律中的豌豆。體會下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實驗中孟德爾的實驗樂趣。由此,從普通的認識生物個體開始,學生進而產生對高中生物課學習的興趣。不僅喜歡曾經初中了解的花鳥樹木,對他們高中階段的關于生命活動規律的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應用也會更感興趣,從而產生了學好生物的濃厚興趣。
2. 先進的生物學實驗室設備
我們學校生物實驗室水平可以達到省級同等學校實驗室水平。配備有光學顯微鏡等一大堆與實驗相匹配的先進儀器。對高倍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DNA的粗提取與鑒定等有關實驗都指導學生參與并完成。
3. 具有多媒體技術教學優勢
因為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具有許多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計算機就可以很方便地對它們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還可以查詢、檢索。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具有重要作用。
4. 在學校校園和教室內粘貼勵志名言
張貼名人名言,讀記名人名言,說講名人名言,抄寫仿作名言等。這樣,以名人名言為載體,或教師一起來,或讓學生獨自搞,以“共賞名人、共讀名言”,相互交流“我最喜歡的名人名言”“我想推薦的名人名言”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健全人格的培育,使他們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走得踏實。
5. 有效的課堂教學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適合采用探究式教學。如“細胞膜的功能”適合采用自主學習。而合作式教學法是指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隨著新課程實施,教師們紛紛嘗試在課堂上組織切實有效的小組合作。
總之,和諧的生物教學生態環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環境。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的設計策略遠不止上述幾種,應是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應是因材而異、因生而異的,有時還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這些都需要我們學校繼續摸索和探究。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編委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3] 張 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
[4] 余謀昌.走出人類生存的困境[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
[5] 華淑波.挖掘課堂教學中的精彩生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