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計算能力作為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它是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的基礎。新課改以來,課標對計算教學的教學目標進行了適當調整,降低了計算教學的要求。隨著目標調整,要求降低,學生的計算練習量也少了,計算能力下降很快。經過調查,我發現學生計算能力下降主要體現在計算的正確率下降、口算速度變慢、簡便運算方法不夠靈活三個方面。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
學生計算能力的下降,不僅僅影響了計算教學的正常進行,更是讓學生在其他內容的學習和訓練上產生了很多障礙。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應意識到計算教學的重要性,提高對計算教學的要求,增強日常教學中在計算教學方面的訓練。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呢?我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創設有效情境的同時,合理運用鋪墊
情境有情境的好處,比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鋪墊有鋪墊的好處,導入非常自然,不突兀。創設情境和復習鋪墊其實并不矛盾,并不一定因為要創設情境而否定傳統而有效的復習鋪墊,課堂教學中選擇怎樣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決于學習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起點。比如在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時,通過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筆算知識的復習鋪墊導入反而能讓整個教學過程更加有效。一些計算知識的探索是需要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計算教學前的復習鋪墊可以通過再現或再認等方式喚起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舊知。所以,我們在導入的方式選擇上,完全沒有必要摒棄鋪墊導入,可以在創設有效情境的基礎上,融入舊知,合理運用鋪墊,讓情境在吸引孩子的興趣的基礎上,更自然。
二、在強調算理講解的同時,注重算法指導
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計算法則是計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規則化。如果不懂得算理,僅僅通過機械訓練“依樣畫葫蘆” 掌握計算方法,這是無法舉一反三進行知識遷移的,更加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具體情況。
三、在倡導多樣算法的同時,關注算法優化
《數學課程標準》在計算教學這一內容中倡導算法多樣化,目的就是改變“計算方法過于單一、技能培養過于側重”的現狀。廣大教師已經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學中,但對于算法多樣化的理解比較片面,更多的只是強調了多出現一些計算方法,有種為了算法多樣化而多樣化的意味。
如何做好“算法優化”呢?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應該把優化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與感悟下自覺地進行優化。尤其,我們要關注“算法優化”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有時并不一定在某一節課內就能做到優化,我們要耐心地等待和引導,要知道優化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發展的過程。
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他們的方法進行反思與比較,并在自己的算法和別人的算法比較中,認識到差距,形成迫切要將算法最優化的內需力。應該說,算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之間并不矛盾,兩者是統一的,都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
四、在刪減繁難計算的同時,做好日常訓練
繁難的計算題,不僅對于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有害無利的,而且會減低學生學習計算內容的興趣。新課程標準對計算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刪去了繁難的計算題,降低了計算教學的要求,增加了計算工具的內容教學,允許學生用計算器計算一些依舊復雜的計算,如圓柱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圓錐的體積以及利息等計算。
應該說新課標的考量是非常恰當的,但很多教師在學生掌握計算工具的過程中,淡化了基本的計算訓練,讓學生養成了計算依賴計算工具的壞習慣,出現了學生計算能力直接下降的窘境。因此,我們在教學時,首先要鼓勵學生,強化學生的自信心,養成一般計算通過口算、筆算或者心算進行細致計算的良好習慣;其次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計算,尤其是強化驗算,避免學生急于求成,提高學生的正確率;再次要加強學生的日常訓練,尤其是口算訓練,如我每節課都要用3至5分鐘的時間進行口算練習,做到基本的口算結果能脫口而出;再次要關注學生的錯誤,通過學生的錯誤反饋,尋找學生錯誤的原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計算方法;最后要引導學生熟記一些常用的計算結果。
五、在強化筆算訓練的同時,淡化工具使用
新課標對計算降低了要求,計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稍復雜一點就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這樣的安排,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計算困難,但卻給一些學生帶來偷懶的機會:一些學生為了方便和省事,上數學課常常帶著計算器,用計算器代替了大多數的筆算。
新課標雖然強調計算工具的使用,但不代表不需要學生放棄筆算的方法。計算工具的使用,只能用于復雜的計算,簡單的計算是不能借助于計算工具的。要知道,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以及計算技能的形成,是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訓練基礎上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淡化計算工具的使用,強化筆算訓練。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不能忽視反而必須重視的重要內容,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時刻關注并去反思我們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計算教學,讓學生的計算學習既有“深度”又保持“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