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蕓
摘 要: 從通用英語到學術英語的討論是當今大學英語教育界研究的熱點話題。學術英語課堂有其相對的獨特性,課堂上的詞匯教學則是一大難點。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探索其對學術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對核心詞匯教學、詞匯分類、原型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語境教學四個方面做具體闡釋。
關鍵詞: 認知語言學 學術英語 啟示
1.引言
認知語言學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三十多年歷史,逐步在當今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引起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它是一門認知科學,也是一門語言科學;它是由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綜合而產生的。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既反映了人對世界的認知過程和結果,又是認知活動的工具。”簡而言之,語言反映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人類通過語言進一步認知整個世界。因此,語言和認知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和影響著學習者的認知水平,而相對應的,學習者的認知影響著其學習外語的能力。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廣泛地將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運用到外語教學中,對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習者學習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啟發。
2.學術英語發展現狀
從通用英語到學術英語的回歸是近年來外語教學界一討論熱點。學術英語(EAP)可分為通用學術英語(EGAP)和專門學術用途英語(ESAP)兩種。通用學術英語是被普遍運用的,適用于各學科各專業的英語學習者。例如用英語聽講座、記筆記、查找文獻、撰寫論文和參加國際會議及學術等。專門學術用途英語則針對專業領域(如醫學、文學、金融等學科)所需要的英語口語和書面語交流能力。
國內學術英語研究者認為,當今中國面臨著對外開放帶來的激烈競爭,現今高校所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不僅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而且是為各個專業領域的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用英語從事自己的專業學習和學術活動提供語言支撐的。此前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是打基礎的課程,是學生大學前所接受英語教育的延續。在大學這樣一個科研學術氛圍濃厚的特殊場所,大學英語就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使學生學以致用,將英語真正運用到對其自己專業知識的研究中,加快中國學術研究走向國際舞臺的步伐。通過學術英語的學習,大學生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國際學術資源,還具備讓研究成果被世界所看到的能力,用英語自由地進行國際交流,以此真正實現大學英語課堂的價值。
3.認知語言學對學術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1)注重核心詞匯
范疇化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式之一,是概念和詞義形成的出發點。整個世界是紛繁復雜的,但是世界并不是雜亂無章的,每一個物體都有其特性,人們通過感知這些特性認識物體,并且對感知到的物體進行分析繼而分類,這種分類被認知語言學家看成是一個心理過程。分類的過程就是認知語言學中的“范疇化”,分類的結果就是“范疇”,是事物在認知中的歸類。正是因為有了“范疇化”這樣的高級分類,人類才在此基礎上形成概念的能力,賦予事物意義,才有語言符號的意義。
學習一門語言最基本的就是對于詞匯的掌握。在學術英語學習中,學生的學習目的與一般英語課程有所差異,他們并不以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為學習的根本目的,而是需要通過學習,進行正常的學術交流,提高學術能力,一切努力都為“學術”服務。因此,僅僅將GRE紅寶書、TOFEL詞匯等詞匯書死記硬背并不能充分達到學習效果,反而使學生的詞匯量過于復雜,沒有重點和中心。因此,學生更需要的是學術英語的核心詞匯。具體來說,是對不同專業和研究方向的專業核心詞匯,比如國際商務會議常用詞匯,有中國特色的詞匯英譯本等專業常用詞匯。這類核心詞匯的輸入能讓學生更直接達到學習目的,幫助他們用英語在專業領域獲得更多知識和成果。
(2)利用原型理論教學
原型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加州大學認知心理學家Rosch提出的。原型理論的基礎是范疇化。認知語言學對原型的研究是從對顏色范疇的研究開始的。原型理論認為,在 同一范疇中,各成員所代表的該范疇的程度不盡相同,有典型與非典型之分。其中典型成員或中心成員是構成該范疇的原型,對該范疇所有成員具有普遍意義。原型就是物體范疇最好、最典型的成員,具有典型性。原型普遍存在于語言范疇之中。
在原型理論的指導下,教師解釋學生知識范圍和文化接觸外的生詞,特別是名詞時,除了照搬字典上的抽象解釋外,利用該詞所指的原型的圖片則顯得更為生動而容易理解。尤其對于學術英語的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專業詞匯,將繁雜的專業詞匯轉換成形象的圖片或視頻等多媒體形式會讓學生更容易記得和接受。
此外,英語中常常出現多義詞。在同一詞的眾多含義中,有一個意義具有最具典型性,即原型,它是使用者一提及此詞首先會想到的詞義,而其他詞義與這個典型詞義并非完全不相關,基本上,它們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關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詳細講解一個詞義的同時,還要將詞的意義進行引申,以使學生能更寬闊地把握詞匯;學習者在日常學習一詞多義的詞匯時,首先應理解并牢記詞匯的原型意義,然后學會嘗試通過擴大、縮小、隱喻等方法,從原型意義逐步引申出其他相關含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和提高學生根據詞匯的原型意義推測詞匯具體語境意義的能力。
(3)結合語境教學
認知范疇的原型不是固定的,它緊緊依賴于具體的語境,語境的變化可能導致范疇的變化。更廣意義上來說,認知范疇依賴于我們的社會與文化。因此,詞匯不可能獨立于語境而存在使用,失去了語境的詞匯,從某種角度上說,便是沒有意義的語言符號,由此可見語境對詞匯應用的重要性。
結合語境教學普遍表現在對多義詞的處理上。原型的不固定性導致在不同語境下同一個詞語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在特殊情況下,同一個詞不同的發音與語調甚至表現出不同的含義。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和學習中,絕不能將詞匯和語境割裂開來。將詞匯和語境緊密聯系起來的教學,具體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方面,通過上下文所傳遞的意義,結合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猜測詞匯的意義。另一方面,結合語境記憶詞匯,通過不同的語境和例句記憶詞匯的不同意義,教師在課堂上舉例子,創造語境,引導學生記憶詞匯,這樣有助于學生記憶詞匯效率的提高。
除了多義詞外,基于原型的文化依賴,即便是單義詞,其所指事物也不是固定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因為習俗、文化熏陶、歷史傳統等差別,原型概念也會有所不同,對同一詞的定義也就會有差別。因此在詞匯教學過程中,跨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結合詞匯對不同文化環境的人的意義區別,有利于學生對詞匯的多樣化理解,樹立跨文化意識,在跨文化交際的語言運用過程中少一些困惑,有利于讓學生以更廣闊的心態進行外語學習。
4.結語
本文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結合學術英語詞匯教學的特殊性,分析認知語言學對學術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包括注重核心詞匯,利用原型理論教學,結合語境教學。詞匯教學并不是枯燥和無法克服的,詞匯教學也能在語境和文化的巧妙融合中展現其規律性、多樣化和趣味性,眾多科學理論都能給詞匯教學提供有力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8.
[2]文秋芳.認知語言學與二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盧植.認知與語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梁曉波.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6]張穎秋.元認知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6).
[7]王改燕.認知語言學框架下的詞匯理據解析與二語詞匯教學[J].外語教學,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