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榮平


內容摘要:本文借助省際面板數據,分析投資和產業結構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而提出如何優化我國產業結構,提升我國投資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投資 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投資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一)我國經濟發展的投資之路
我國是投資主導型經濟,為了分析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有必要對我國投資型經濟做一個簡單分析。我國投資型經濟的成因,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經濟社會發展極為落后,此時國家干預市場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且也是符合帕累托最優的選擇。
政府引導市場發展,一方面可以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國家需求對經濟發展提出符合當時環境的經濟規劃。另一方面在穩定市場上,政府干預可以提供穩固的基礎。但是政府主導型經濟的缺陷就是資源配置的實際結果并不是按照預想而推進的,反而是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和重復建設,特別是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重工業始終處在優先發展的地位,而輕工業和農業反而發展不足。
(二)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投資主導型經濟如何影響我國產業結構,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投資究竟是對產業結構有正向的影響還是有負面的影響,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分析,需要結合證明來驗證結論。關于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干春暉等(2011)提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要比產業結構高級化更能促進經濟增長,而蘇建軍(2014)結合金融業的發展研究指出金融業和產業結構之間互為促進,共同推動經濟發展。關于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學界比較認可的是產業結構合理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是產業結構升級動力是什么,對此問題有不同的解釋,本文認為投資會影響到產業結構的升級,投資效率的高低決定了產業結構升級是否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
從理論的角度分析,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有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是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正向的影響,既投資下的資源流向了合理的產業當中,投資引導了資源的合理流動,三大產業均得到應有的發展,經濟處在均衡之中。第二種結果是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負面的影響,也就是投資導致產業結構失調。第二種結果是否真實在我國存在著,這需要結合實證分析加以驗證。
圖1表示的投資和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其中T1和C1分別表示消費貢獻和投資貢獻率,T2和C2分別表示最終消費率和最終投資率。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投資貢獻率還是消費貢獻率都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而我國的投資率卻在不斷攀升,消費水平相對投資而言反而沒有明顯的增加。較高的投資率相對較低的投資貢獻率,說明我國投資效率在1978年至1995年間出現低效的情形,這與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關聯。
我國投資效率分析
投資效率反映投資的成果與效益,效率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投資產出,是產出的時間長短,如果在短時間內產出較多,就是高效的,反之則說明投資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效,但是不能否認其作用。
從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投資效果系數出現下降態勢,邊際投資GDP系數波動較大,投資彈性同樣表現出波動態勢,說明我國投資水平并沒有一個較為穩定的貢獻度,反而我國投資效率出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從直觀的數據分析來看,我國投資率從1952年的22.2%上升到1977年的34.7%,平均投資率為28.8%,而在同時期內,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平均投資率為13.%至23.4%,時間從1950年到1970年,明顯低于我國水平。
圖2表示的我國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投資效率趨勢,其中A表示資本產出比,B表示資本產出增長率。就整體而言,我國資本產出比存在著下降的趨勢,即我國投資效率并沒有預期的好,而是在波動中下降,資本產出比也在緩慢下降,說明我國投資主導下的資本利用效果不佳,這與我國投資效率低下密切相關。投資效率與資本利用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資本的利用從宏觀層面講是投資問題,如果投資具有良好的效果,資金就可以發揮正確的作用,否則就會發揮相反的作用。
如果分析2008年之前的資本產出效果(見圖3),會發現1999年到2007年間資本產出比出現了一定的上升,似乎說明了我國投資效果較好。但是如果看資本產出比的增長率趨勢,發現該項指標在緩慢下降,意味著投資效果由良好逐步走向非良好,這說明從這段時間我國投資效率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出現了問題。
我國投資、產業結構的省際面板數據分析
(一)模型引入
為了分析我國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分析投資、產業結構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通過一個投資、產業結構生產函數來加以衡量,即通過分析投資和產業結構對我國經濟產出的影響程度,明晰我國最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格局與效果。
(二)數據處理
投資數據采用的是投資率(TZL)指標,即當年投資對產出的貢獻程度,從投資率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一直以來投資所處的狀態,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的特殊作用。產業結構升級指標通常衡量的方式方法比較多,也沒有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的辦法,在衡量產業結構升級(CYJG)方面,黃茂興等(2009)、張捷(2013)采用的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產出的比重來衡量,也有學者通過第三產業增加值來表示,但是這種表示方法欠缺對第二產業的考慮。考慮到產業結構主要分析的是三大產業的結構問題,本文采用上述學者的研究方法,通過比較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來考察產業結構問題。
選取的數據范圍包括我國31個省及直轄市1978-2013年的數據,其中GDP數據來自歷年《國家統計年鑒》,并根據地方統計年鑒進行調整。投資率和產業結構指標的基礎數據均來自統計年鑒,其中缺失的部分結合相關學者研究加以填補。由于我國通貨膨脹的存在,所以需要將產出數據剔除通貨膨脹的價格因素,主要利用GDP平減指數加以換算,同時產業增加值數據也剔除價格因素,以確保數據的統一和驗證結果的準確。
(三)面板數據分析
1.單位根檢驗與協整檢驗。首先對投資率(TZL)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見表2),重點分析投資率變量序列是否存在單位根,以分析自相關問題。
在進行一階差分之后,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因此認為投資率序列為一階平穩即I(1)過程。同樣的方法對產業結構升級(CYJG)指標進行單位根檢驗,得到的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
結果顯示產業結構升級指標序列可消除單位根的影響,據此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協整檢驗,以考察該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持續性。這里協整檢驗主要考察PP和ADF統計量的值,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從檢驗結果來看,變量序列投資率和產業界結構指標與經濟產出保持了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說明解釋變量對產出具有較好的解釋力,在協整的基礎上進行回歸分析更加準確,得到的結論更加具有參考性。
2.回歸結果分析。本文主要考察固定效應模型下回歸分析結果。從表5檢驗結果分析,解釋變量均通過模型檢驗,其中F值為829.387,相應的P值為0.000,DW=0.233,可決系數為0.982,調整的可決系數為0.981,模型擬合度較高。但是如果從經濟角度解釋,會發現CYJG的系數為負數,即產業結構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負向的影響力,從整體來看,這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其主要源于我國產業結構的不盡合理。
投資率指標的系數為0.002,反而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解釋力,這與上文的分析結論一致,說明我國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確實屬于投資主導型經濟,在1978年以前的經濟發展更是屬于投資主導下的經濟。在近些年來我國經濟改革步伐加快,投資主導型經濟逐步開始退化,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良好的進展,這才弱化了投資率對GDP的影響力。
將投資率和產業結構分開來考察經濟發展情況會忽視投資下的產業結構問題,上文已經說明,正是投資主導型的經濟導致了我國經濟結構的失調,由投資主導下的資源配置失當導致我國產業結構失衡,更為重要的是導致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失調。這是一個連鎖反應,如果因此形成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那將對我國經濟建設會產生較大的阻礙。
對策建議
根據上文分析,我國投資效率低下,進而引致了產業結構的失衡,要化解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改變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即投資主導型經濟需要轉換為市場主導型經濟。如何提升投資效率,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還急需解決的問題,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大量閑置資金集中在經濟發達的省份,而我國中西部地區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如果具有一個良好的資源流動環境,那么我國的投資環境就會得到有效提升。
轉變投資主導型經濟,適應我國當前提倡的供給側改革,投資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從供給的角度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促進經濟發展。轉變投資主導型經濟,可以有效化解產業結構失調問題,產業結構升級對我國包括就業結構在內的經濟格局會產生質的變化,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
參考文獻:
1.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
2.蘇建軍,徐璋勇.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理論與經驗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4(2)
3.汪同三,齊建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張軍.增長、資本形成與技術選擇:解釋中國經濟增長下降的長期因素[J].經濟學(季刊),2002(2)
5.白重恩,張瓊.中國資本回報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經濟,2014(10)
6.黃茂興,李軍軍.技術選擇、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7)
7.張捷,張媛媛,莫揚.對外貿易對中國產業結構向服務化演進的影響——基于制造-服務國家分工形態的視角[J].財經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