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海
摘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數學學具來輔助教學,可以有效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數學學具來輔助教學,可以有效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一、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培養小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有許多的方法,教師創設操作活動情境,利用學具加強小學生動手操作活動可以充分體現小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時,課前,教師安排學生找來一些各種形狀的小盒子、積木等物體;上課時,通過讓學生觀察手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體會出這些形體的特征,學生自己通過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擺弄,學生的興趣很高,對這些形體的認識比老師直接告訴他們要好許多。最后,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各種形體或實物進行任意拼擺,學生的興趣更高了,每一個學生都在那里興致勃勃地拼擺著各種物體。整節課,學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種學具觀察、擺弄、拼擺,學習興趣很高,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學具的操作,讓學生擺、拼、剪、制作、測量、畫圖等,有助于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一年級的小學生由于沒有接觸過學具,教師可以讓他們進行一些簡單的學具操作,如:拿出8個小木塊,把他們分成兩部分;左邊擺5個小木塊,右邊擺3個小木塊,比一比哪邊多;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后,拿出一些長短不同的小棒圍成各種圖形等。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逐步增加操作的難度。在學習20以內的加法時,讓學生進行操作,如9+6,先擺9根小棒,再擺6根小棒,讓學生想辦法擺一擺小棒,怎樣擺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先自己擺,再請學生到前面進行演示,總結出計算方法。每學習一種新的計算,都通過擺學具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對于操作失敗的學生找出原因,反復操作,直到掌握方法為止。這樣長期堅持下去,不但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也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學生操作學具和教師直觀教具的演示,都是物化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通過操作學具,讓學生從自己動手操作中,獲得直接體驗,親身參加到認識過程中來,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學生在操作中動手、動口、動腦,學生不僅可以聽、說,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能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除法的意義時,給學生每人9根小棒,讓他們把這些小棒分成3份,每份一樣多。有的學生1根、1根地分,分3份,還有小棒,就再1根、1根地分,直到分完為止,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學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從學生不同的分發,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過程也不同。通過這樣的操作,使學生對“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根小棒”能形象地理解,對除法的意義地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四、能夠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合理運用好小學生手中的學具,對于發展小學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如:在講“認識圖形”時,在小學生對所學的圖形有了一定的認識以后,拿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各種立體圖形或平面圖形的學具,進行任意的拼擺。在拼擺的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地發揮,普普通通的學具經過他們的組合變成了“小汽車”、“大輪船”、“小房子”、“機器人”、“清朝的官員”、“美麗的花園”等精美的圖案,聽他們的講解更是精彩。學生在操作學具過程的中,增加了對所學圖形的認識,動手能力得到培養,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
五、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學生在進行學具操作的過程中,邊操作,邊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在操作學具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例 3 時,讓學生通過擺小兔圖片,直觀感知數量之間的關系,①白兔多還是黑兔多?②白兔可以分成哪兩部分?③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幾只應怎么辦?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有條理的分析過程,就是應用減法的意義列式解答的過程,學生經過組織語言就能說出:白兔與黑兔比,白兔要比黑兔多,白兔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樣多的 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從 12 只白兔當中拿出跟黑兔同樣多的 7 只得數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數,所以用減法計算,這樣學生就會把分析過程用一段連貫而完整的話表達出來。經常性的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學生就會取消膽怯等顧慮,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由不敢說到敢說,由不會說到會說,長時間訓練下去,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會得到提高。
總之,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學具操作是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探求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即有利于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促進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實踐操作中,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