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
摘要:面對我國目前初中音樂教育的狀況,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加強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大面積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是進行音樂教學改革的現實課題。依據我校初中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就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感受較深的幾個側面粗略談一談淺顯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方法;思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音樂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音樂教學任務,在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種為了達到音樂教學目的而調整師生之間相互聯系的活動方法。音樂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原則的貫徹、教學目標的實現等等,歸根到底都取決于音樂教學方法。為了更好地完成音樂教學任務,我認為很有必要對音樂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要重視情緒在音樂教學方法中的作用
現代教學方法強調情緒在教學中的作用,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識與情緒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積極的情緒對認識具有動力功能。大量的實驗證明,愉快時則感知比較敏銳,記憶比較牢固,思維比較活躍。反之,消極的情緒則會阻抑認識活動的開展。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有效作用。音樂屬情感性藝術,情緒在音樂教學方法中的作用,比其它學科更顯得重要,沒有情感的音樂教學活動難以想象。積極的情緒會產生興奮感、自豪感,給音樂教學活動注入活力,使每個音符伴隨著情感,而不是毫無情緒的音符堆砌,技能技巧不是機械的操作,而是有情感的表現。每唱一首歌、奏一曲樂都充滿著情感,音樂教學就取得了更大的效益,改變了傳統音樂教學中一味強調知識、技能技巧而忽視情緒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克服了學生在學習音樂時的枯燥和厭煩。在這里還應加以說明的是:既然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關系,那么情緒的交往更要求是雙向的交流。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的情緒更為重要,只有音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滿激情,才能感染學生的情緒。換言之,要求學生投入角色,教師必須首先投入角色。不能想象一個情感冷淡的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能喚起學生的情緒。我們從大量的優秀音樂課上可以發現,執教的教師都是精力充沛、全身心地、充滿激情地進行音樂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也都集中注意力地與教師默契配合,課堂氣氛活潑而富有樂感。這樣的音樂課是一種高級的藝術享受。所以,人們常說:音樂教學活動既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音樂教學要按其自身教學規律,從學生的生理、心理出發,這是科學。音樂教學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恰當的、合理的教學方法從知、情、意、行去引導,這就是藝術。
二、要積極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法國一位著名演員曾說:“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圖畫的感染力,遠遠比不上舞臺上正確發出的一聲嘆息那樣動人。”由此看來,音樂教學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以唱歌為例,如《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保衛黃河》、《歡樂頌》等齊唱、輪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師一個人范唱、是不能表現齊唱的雄壯有力、輪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豐厚和聲效果的。從人聲分類看,獨唱又分為童聲獨唱、女聲獨唱和男聲獨唱,從基本音區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區的不同。音樂教師是女性的,唱不了男聲;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聲。解決這些矛盾的辦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因為只有它才能準確地表現體裁和音色,準確表現音樂形象。
三、積極開展課外音樂活動,提高中學生的音樂素質
開展課外音樂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培養學生關心集體、團結友愛、遵守紀律的良好品質,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鞏固與提高學生在音樂教學中所學的基本知識技能,擴大音樂視野,豐富音樂經驗,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促進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下面主要談談以大型團體表演為例的課外音樂活動的點滴體會:①課外音樂活動既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又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在大型團體表演的排練當中先讓學生聽唱,理解歌曲,逐步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諸方面表現要素,使學生在美的素質、美的陶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感受音樂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例如,可以在排練器樂合奏《黃河大合唱》和有關電影歌曲時,使學生通過對音樂的理解,感受到音樂所表現的快樂和幸福,由音樂聯想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隊歌的磅礴氣勢,提出表現這段音樂的情緒應加大動作幅度和力度,更改后,經學生一表演,確實達到了比較完美的效果。這樣一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感受力、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從而發展了藝術素質,提高了藝術能力。②課外音樂活動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起著催化作用。在活動中,要善于發現學生個性特點,鼓勵學生充分表現。學生的表演才能得到施展,潛能得以挖掘,找回了自信,“我能行”成了學習生活的動力。在鼓勵學生個性表現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使學生感受到和諧美,從而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并學會協調人際關系。學生參加音樂活動之后,往日的“嬌驕”二氣沒有了,不但能吃苦耐勞,而且為集體爭光,以集體利益為重。遵守紀律,團結協作思想不只是口頭上的慷慨激昂,而是閃爍著行動的光芒,尤其是體現在日常生活學習的一言一行中,這讓所有關心愛護他們的人感到了無限的欣慰。通過音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換來的不僅是全體學生音樂知識的豐富,更主要的是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方面都有促進作用。因此,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總之,初中音樂課堂是初中學生成長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藝術鑒賞能力的重要陣地。音樂老師需要不斷改善、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個性和潛能,培養起學生的優秀道德情操,從而使音樂課真正成為學生進行藝術欣賞和自我提升的殿堂。
參考文獻
[1] 賈艷,淺談初中音樂創新教學[J],音美藝術教研,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