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山東協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
課堂教學方法淺探
劉媛媛/山東協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摘 要】教學方法是衡量教學指標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從教材、學生、教學時間和現有的實驗設備三個方面對教學方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明確了構成教學方法的各種因素,從教學方法因素的角度去實現教學方法的最優化。以基礎入手法、分層教學法以及內容吸引法三個示例對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探討,為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分層教學;教學方法;探討
在各種教學活動中,是否運用正確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衡量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只不過在本科教育中,學生學習基礎較好,興趣就較濃。而高職院校中學生的學習基礎不是很好,在初中時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知識體系不完善,進入大學后,對于專業實踐技能課很感興趣。但對于專業理論或基礎課多半興味索然,尤其像建筑工程專業力學的課程,比如說理論力學、結構力學、材料力學等課程。而一個真正的職業技術人才,應該是既要具備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又要具備一定實踐動手技能的“雙結合型”人才。
因此,在專業理論教學及基礎課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想學,讓他們好學,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正確的教學方法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一個成功的教師不是他們知識有多淵博。在于他們使用了正確、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學的輕松,取得成功。
關于課堂教學方法的定義有很多種,借鑒不同解釋,我認為課堂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成功地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達到有效教學目標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實施途徑。
2.1.課堂教學方法的因素分析
2.1.1 教材因素 。
按教師一教材一學生的途徑產生作用。實現教師、學生、教材三者聯結的因素,實質上是教師從教材的角度來籌劃,解決教學問題,實現教學目的的一大類教學方略,我們把這類因素稱為教材因素[1]。
教材分析是教師備課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教師編寫教案、制訂教學計劃的基礎,是備好課、上好課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的關鍵,對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材分析以及對教學方法研究的過程,能夠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創造性的勞動。教師應熟悉教材的內容,了解教材的各個部分在整個課程中所處的地位;具體分析教材的內容,包括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分析、教材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分析。根據教學目的、內容按照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如何優化處理教材,如何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克服難點,從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2.1.2 學生因素。
按教師一學生一教材的途徑產生作用,實現教師、學生、教材三者聯結的因素,實質上是教師從學生的角度解決教學問題 、實現教學目的的一大類教學方略,我們把這類因素稱為學生因素。
學生因素分析涉及的內容非常寬廣,學生各方面情況都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興趣點、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的認知狀態和發展規律,學生生理心理狀況、學生個性及其發展狀態和發展前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生感受、學生成功感等都是進行學生因素分析的切入點。通過對學生因素的分析,選擇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2]。
2.1.3 教學時間和現有的實驗設備因素。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需要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即使是教授同一內容,若采用不同的方法,所花費的時間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方法時應該考慮到教學時間的限制。同時,實驗設備是選擇教學方法的物質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施。例如,在講解圖紙部分時,最好使用多媒體演示法,這就需要有投影儀或是電腦等設備;若是用實驗演示,也要有所需的實驗設備、材料。
2.2 課堂教學方法實例
2.2.1 基礎入手法。
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名教師都要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基礎,不能憑著自己一廂情愿的認為而忽略學生的基礎。這是第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是無論什么課程在教學中都要從基礎內容入手,循序漸進、鞏固落實,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兩個層面的結合要求教師熟悉學生這個學習主體,熟悉教材這個載體,理解每一個內容點,多設計幾份上課的講稿,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
2.2.2.分層教學法。
教無定法。合適的教法就是正確的教法,因此要因材施教。在普專教育中,因材施教就是分層教學法。要充分考慮差生、中等生、優生三個層面基礎掌握情況和學習接受能力去設計我們的教學內容,去設計我們的教案。一份教案一個班,統一要求統一步驟,從現代教育觀點上來講是不合理的,尤其是高職學校這樣一個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技能訓練學校[4]。就更要分層教學,以便培養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同時,分層教學要從備、教、批、輔、多個方面來入手。貫通于教學的整個過程,才會成功。
2.2.3.內容“吸引”法。
教學中要使用內容“吸引”法,不能滿堂灌,不能停留在表面,教案的設計要體現由淺入深并且要淺化3有趣的原則,一環扣一環,勾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慢慢“游入”你編織的知識海洋中去。讓學生主動的去學,去探究、去思考、去回味、去積累[5]。這樣的內容吸引法,不僅讓學生對知識掌握更扎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分析能力,思考研究能力。并且讓學生學到很多與知識相關聯的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讓學生終生受益。
教學方法有很多種,畢竟教無定法,使用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特點,學生性格,心理以及教師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就是正確的教學方法,如果我們運用了正確的、合適的課堂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的結合。那我們就是一個偉大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參考文獻:
[1]馬玉龍,喻成成.對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J].新課程(教研),2010(07).
[2]王曉軍.課堂教學方法初探[J].時代人物,2008(04).
[3]鄭妍.淺談有效組織課堂的方法[J].科技風,2009(05).
[4]陳玉瑜.淺析高效課堂教學方法[J].科教文匯,2009(01).
[5]陳小波,徐磊.現代課堂教學方法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0(23).
作者簡介:
劉媛媛(1983-),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職院校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