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山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就是要求教師認真耕耘好生活實際這塊“土壤”。一方面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圍繞問題的解決,逐步把生活常識數學化;另一方面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實現數學知識生活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數學化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呈現出兩種偏差:一種過分強調數學化,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學習數學感到抽象、困難、枯燥;另一種過分強調生活化,每個知識點都在生活中尋找原型,缺少對數學更深刻的思考,學生的數學素養不能得到提升。為促進教師能夠從教學工作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握數學的本質,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尋找“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平衡點,加強數學學習的有效性,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生活化”與“數學化”有機建構研究
1.構建在新課程的呼喚中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同時還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因此,為了給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可以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大課堂。
2.構建在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上
封閉式的課堂教學,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主要是以感性材料為基礎,雖然可以讓學生把書本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扎實,但是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拓性、創新性、延展性方面又具有相當大的限制。所以應該提倡給他們多一點實踐操作的機會。通過操作、觀察得到的知識鞏固程度要遠遠勝于教師反復的講述。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靈活處理教材,根據需要,重組內容,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社會緊密聯系的一些數學信息資料。
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景
通過創設具有濃厚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的問題情景,把問題情景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的情景中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另一方面可以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1.創設充滿趣味性的情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充滿趣味的現象,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如在“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導入時,可以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將拳頭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之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比大約是1∶7……”所以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繞你的拳頭一周,就知道是否適合你穿;公安人員從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罪犯的身高……,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由此揭示課題,學生便帶著濃厚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研究。
2.創設富有探索性的情景
數學教學過程是探索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主動探索發現,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學習百以內的加減法后,教師創設學生去春游的情景,每班學生代表舉著各班人數的牌子,101班38人,102班40人,103班45人,104班40人,105班34人,106班42人,每輛車最多能坐80人,哪兩個班坐在一輛車最合適?組織學生進行估計、嘗試、討論、搭配,使問題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更貼近學生實際。
3.創設具有活動性的情景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要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耳、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的問題情景中學習,不僅解決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在低年級教學“元角分”時,認識了元、角、分是人民幣單位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后,可以創設了一個游戲——“小小售貨員”,讓學生用復印的人民幣來買東西。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里,學生愉快的鞏固了知識,進一步認識了“元角分”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應用數學的能力。
三、“生活化”與“數學化”有機建構研究之理論支撐
1.活動建構的理論
皮亞杰的認知建構理論指出學生基本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
2.創新教育理論
創新教育要求從現代社會發展變革和人自身發展的高度來審視學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實施教育過程中,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把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態度,創新能力和創新型個性品質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創新教育要求把課堂換給學生,給學生創新的空間。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生活化”與“數學化”有機建構研究之方略
1.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
整合教學內容,使新知呈現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如計算、應用題等內容展示生活化。如一位教師在教“比例的意義和其性質”時,安排了這樣環節:你們知道我們人體的許多趣的比嗎?頭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腳底長與身高的比約也是1∶7,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的長度比約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子,只要將襪子在你拳頭上繞一周,就知道這雙襪子是適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樣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數學就我們的身邊,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知識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課堂中創設生活化情境
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采用語言直觀、實物演示、游戲、多媒體教學、數學實踐等手段,創設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如在學習“利息”的有關知識后可設計這樣的應用知識情境:老師有5000元錢,準備存入銀行兩年,有幾種存法?存哪種更好?說說你的理由。從而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3.課堂練習設計的生活化
課堂練習是教師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途徑,要使課堂教學生活化,使學生把數學知識成功的實踐到生活中去,教師就要精心的設計課堂練習,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開放性的素材,練習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是學生感興趣的,能直接反映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
總之,開展生活化數學教學能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并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從而達到了提高和完善學生的數學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明華.數學教學生活化例談[J].考試周刊,2011(38):100-101.
[2]陳勇.如何讓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2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