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素芳
【摘 要】孩子的人格健康,不僅關系到孩子身體的健康發展,而且,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孩子們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人格,快樂成長,是他們一生最大的幸福。
【關鍵詞】健康的人格;快樂成長;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良好習慣;綜合能力
什么是人格健康?美國心理學家澳爾波特認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七條標準:第一,專注于某些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是一個真正的參與者;第二,對父母、朋友等具有顯示愛的能力;第三,有安全感;第四,能夠客觀地看待世界;第五,能夠勝任自己所承擔的工作;第六,客觀地認識自己;第七,有堅定的價值觀和道德心。
而在小學階段,筆者覺得孩子的人格健康應該體現在:孩子能夠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能和他人和諧相處、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還要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孩子的人格健康,不僅關系到孩子身體的健康發展,而且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教師怎樣做才有助于讓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快樂成長哪?
三十四年的工作實踐讓筆者覺得以下幾方面工作非常重要:
一、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做到有針對性的與家長和孩子進行心靈的互動,為孩子打造快樂的學習、生活空間
作為中高年級的班主任,筆者每接一個班,都首先從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入手,因為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方式,對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起著巨大作用。正如人們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父母民主、對孩子嚴愛適度、遇事注重與孩子溝通、家庭和睦有愛的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孩子生活的態度積極、主動,孩子在自覺地參與學校、家庭活動中,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逐漸形成自尊、自信、自控、友善、責任感等積極情感,他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反之,如果生活在充滿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對人不信任,有的甚至會有攻擊性行為或暴力傾向,最終走向誰都不愿意看到的邪路上。
二、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尊重孩子,既要做好師長又要做朋友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自尊心,孩子雖小,卻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愿望、要求、興趣和愛好。老師要學會洞察孩子內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導、激勵的語氣和孩子交流,“你真棒!”、“你一定行!”、“老師相信你!”、“老師太喜歡你啦!”這樣的語言,在教育教學中要常常使用,對孩子的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增強其自信心,保護其自尊心。讓孩子每天都為自己的定下一個可實現的目標,并以孩子朋友的身份參與他們的目標的實現,每天都讓孩子沉浸在又進步了成功的喜悅之中。
三、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不斷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
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生活在六加一的家庭,是家庭的中心。家長對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啦,頂在頭上怕嚇著,怕孩子吃苦,好多事都不讓孩子插手,好多孩子就順理成章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生活,久而久之,就養成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也不同程度上有孤傲、獨尊的缺點,教師要讓他們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學會適應:別人和自己意見不一樣,要學著問“他們的想法有道理嗎?”;學會理解:別人做的不合適時,要學著說“他這樣做也許有難處”;學會溝通:遇到問題,要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學會交往、學會關愛、學會接受不成功、學會積極的去改變不理想的狀態,學會與團隊協作等;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真正讓學生做到以上幾點,形成能力。就要讓他們從養成良好習慣開始。
著名作家奧格·曼狄諾說:“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別,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為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孩子有積極心態做事積極主動、遇事要學會說:“我們一起想辦法”、“我能行”;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要學會說:“我非常愿意幫您”;做事時要學會說:“今日事今日畢,決不拖拉”;對時間,懂珍惜;對環境,要愛護;對秩序,會遵守;對他人,有禮貌等好習慣。
總之,孩子們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人格,快樂成長,是他們一生最大的幸福。而老師正是這個幸福的創造者之一。只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們一定會讓孩子擁有這個幸福。
參考文獻:
[1]360百科.健康的人格、關于好習慣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