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宏斌
【摘 要】初中學習階段相較之于小學學習階段而言,不論是在學習的內容上,還是在學習的方法上都有所提升,對于小學基礎階段的教學性質來說,初中的教學更偏重于理論知識和實驗相結合,同時,也側重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所以,本文就以初中語文的教學為切入點,來談談初中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習興趣;培養方法
我們將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進行一番比較,不難發現,初中語文課本中所包含的字詞都要比小學課本的多而且富含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初中語文的作文以及新加入的文言文這兩塊的內容。由此,學生在初中語文的學習上就會產生一些心理負擔,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地去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初中升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端正學習心態,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這個科目。下面就來大致的和大家介紹三種可以有效地培養初中生學習初中語文的興趣的方法。
一、首課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的好“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一直很認可這句話,所以,在這里,我第一點就提出要在首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的第一節課上,教師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自我介紹式
這里所說的“自我介紹”,并不是指的學生的自我介紹,而是指的教師的自我介紹。一般來說,在第一節課上,都是教師要求學生做自我介紹,可是我們在家鄉歐俄過程中發現,讓學生做自我介紹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相反,如果教師能夠做一段仲滿趣味的自我介紹,就可以吸引到大多數的學生,使他們集中注意力到教師身上來,教師通過一段引人注目的自我介紹一方面可以緩和第一節課的緊張氣氛,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定的興趣,從而對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比如說,教師可以這么介紹自己:“鄙人年方華四十,家住江蘇宿遷,上有八十歲老母,下有一對龍鳳,吾之姓氏為張,單名一個池,吾之學生稱吾為老張,你們亦可如此稱呼我,這學期,老張給大家上語文,愿我們相處愉快,共同成長,共同進步。”不失幽默的介紹,一下子就可以吸引住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師生互動式
上面提到的教師做精彩的自我介紹是單方面的,下面要說的是師生間的互動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舉例來說,教師在做完自我介紹之后,可以和坐在講臺下的學生進行如下的互動:首先,可以提問學生們這些問題“同學們,在小學里喜歡上語文嗎?”“最喜歡的語文老師是誰,還記不記得他們的名字啦?”又或者是:“在學習了這么多的課文后,大家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或者是喜歡的文章呢,又記不記得是誰寫的這篇文章呢?”問完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回答,如果底下的學生都比較害羞的話,教師就可以喊語文課代表來回答這些問題,一方面是想讓課代表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緩和課堂的氛圍。其次,教師可以和學生們分享自己喜歡的文章和作者,然后聲情并茂地去吟誦一小段其中的段落,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向學生們提出問題,類似在讀到《鄉愁》中“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船票。”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為這句話用到了哪種修辭手法,不出意外的話,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猜出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教師對大聲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肯定的表揚和夸贊。“回答的真好,你們真聰明!”教師鼓勵的話語不僅可以起到推動課堂教學的作用車,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
(三)故事分享式
最后要說的一種方法是故事分享,所謂的“故事分享式”的興趣培養法是指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能夠分享在語文學習中的趣事。比如說,教師可以率先和大家分享往屆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樂事。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就上一屆學生在作業中所犯的搞笑錯誤來進行分享。比如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中,曾經有好幾個學生都把“孤鶩”的“鶩”錯寫成了心無旁騖的“騖,然后呢,在寫”心無旁騖“的“騖”時寫成了孤鶩的“鶩”,而我們都知道,這個鳥字底的“鶩”是野鴨子的意思,那么心無旁騖的意思也就被很多同學理解為了心里沒有其他的鴨子,這就完全違背了他原本所說的專心的意思。”
二、情景式教學(文言文教學為例)
第二種要介紹的方法是情景式教學,以文言文《童趣》為例,教師在上這一節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們去表演一下這篇文章中所涉及的一些動作,比如說,點煙驅蚊,趕走兩只瘌蛤蟆等等這些動作。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們自由發揮,利用一切可能的道具去表現童年時候難得的一些樂趣。通過學生按照課本去完成一套動作的演示,能夠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結語:總之,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培養初中學習語文的興趣的重要性所在,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在第一節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情景式教學以及娛樂式教學來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此外,教師也應該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積極幫助學生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困難。
參考文獻:
[1]陳卓.初中語文興趣教學初探[J].文理導航(上旬).2014(04).
[2]黃金蘭.初中語文興趣教學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