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生
[摘要]隨著管理部門對企業保值增值的高度重視,內部審計監督的必要性日益增強,監督的頻次不斷增多。根據委托部門不同的審計需求,內部審計部門在同一時期往往會對一個被審單位承擔由不同部門委托的從不同角度審計的不同項目。本文試圖探討一種全新的審計模式,以滿足綜合性審計項目的需要。
[關鍵詞]內部審計;模式;探討
一、“1+N”審計模式定義
“1+N”審計模式是指在審計業務實踐中。當執行審計計劃中要求的一個大型綜合審計項目時,初步嘗試的一種全新的內部審計模式。其中“1”是指一個主要的審計項目,“N”是指在開展一個主要審計項目時,同時開展若干個專項審計子項目。比如在大型綜合的管理效益審計或經濟責任審計中,以管理效益審計或經濟責任審計為主要審計項目,輔之以節能減排、安全環保、礦區運行費用等若干個專項審計子項目的一種審計模式。
二、實行“1+N”審計模式的必要性
隨著管理部門對企業保值增值的高度重視,內部審計監督的必要性日益增強,監督的頻次不斷增多。根據委托部門不同的審計需求,內部審計部門在同一時期往往會對一個被審單位承擔由不同部門委托的從不同角度審計的不同項目。以往的做法是分別選擇不同的審計隊伍,承擔不同的審計項目。這會造成對被審單位重復進點、交叉進點,有時甚至會出現不同的審計組同時進點但又各自為政的情況,審計資源無法共享,從而造成審計資源浪費,同時也給被審單位帶來極大的配合負擔。因此,在內部審計中,積極探索一種全新的、更加優化的審計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1+N”審計模式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三、實行“1+N”審計模式的意義
實行“1+N”審計模式,主要審計項目和專項審計項目人員能夠同時進點,審計項目在節約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減輕被審單位負擔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實行“1+N”審計模式必須具備的條件
1.審計項目必須具備大型綜合審計項目的條件。實行“1+N”審計模式的審計項目。必須具備“1+N”審計模式的條件,即一個主審項目,外加若干個專項審計項目。一個主審項目和若干個專項審計項目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自成一體。
2.對審計人員的綜合審計能力要求比較高。承擔“I+N”審計模式的審計人員。必須具備綜合審計能力。審計人員在審計分配給自己的審計業務時,往往需要關注到其他審計業務內容,并將所關注到的重要風險和審計關注點及時傳遞給相關的內部審計人員。目前內部審計人員中復合型人才比較欠缺,能夠全面承擔審計任務的審計人員不多,大多數審計人員只懂某一方面的知識,遇到新任務時常常無從下手,審計質量往往不高。因此。需要強化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培養全面、復合型的內部審計人才。
3.審計組成員中必須具備熟悉生產經營、管理等某一方面的專業人才,必要時可借助其他專業部門的專職人員。“1+N”審計模式,往往需要精通某一方面業務的專門人才,比如安全工程師、節能減排專家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審計組成員中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時,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借用一些企業內部其他專業部門熟悉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以滿足審計組成員對審計業務的需要。
五、“1+N”審計模式的實施
1.做足審前準備工作。審前準備工作是任何一個審計項目能夠成功的關鍵,一定要認真做好審前準備、審前調查工作,切實增強“1+N”審計方案的針對性。在審計項目確定后,要對被審單位進行審前調查,摸清被審單位的大體情況,初步了解和掌握被審單位的機構設置、財務收支、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等,并對其內部控制情況進行初步了解,摸清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環節,認真分析取得的資料,研究確定審計的重點內容。審計組長應統一協調“1+N”審計組成員的審前準備工作,審計組成員除了通過審計管理系統分析被審單位的財務數據外,還可以通過登錄被審單位的LIMIS系統、合同管理系統、生產數據統計平臺等系統,取得被審單位的非財務數據,結合財務數據進行認真分析。編制審計實施方案。主審項目與若干子項目分別編制審前實施方案,各方案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
2.統一現場組織實施。“1+N”審計模式對現場組織實施的要求比較高,大型綜合性審計項目通常需要設置一個大的審計組長,全面負責審計項目工作,同時設置一個副組長專門負責“N”個專項審計項目工作。審計組成員雖然分為一個大的審計組成員和若干個專項審計小組成員,但是審計組成員審計思想要高度統一,主要審計項目和若干個專項審計項目均由一人擔任審計組長,統一協調調度工作,確保審計思路高度統一。專項審計項目雖然由副組長具體負責,但都是在一個大的審計組長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審計工作。
3.嚴格現場管控,確保審計質量。“1+N”審計模式審計分工靈活高效,因此要實行嚴格的現場管控,確保審計質量。審計底稿實行嚴格的三級復核審計程序,部分審計底稿則需要實行審計人員一小組長→主審→副組長→組長等的四級復核審計,確保現場審計的質量。
4.審計組成員及時溝通信息,互通有無。為確保各小組成員能夠及時溝通發現的問題,“1+N”審計模式審計組長需要增加召開跨小組審計人業務交流會的頻次。在交流會上,審計組成員對發現的問題在會上提出來,經過大家充分的討論,以確定審計重點,同時審計組成員對自己審計過程中發現的與涉及其他審計人員負責審計內容的相關信息應提示相關審計人員,做到資源共享。審計組成員分工雖然相對獨立,但通過實時溝通協調、審計組長明確審計內容、跨小組配合、及時調整組內人員工作分工等方式,既確保內容無漏項,也避免重復性工作,極大提高審計效率。
5.審計成果共享,主報告直接引用專項審計報告結果。“1+N”審計模式一般需要出具“1+N”個審計報告,其中“1”為1個審計報告主報告,“N”為N個專項審計報告。主報告涉及與專項審計報告相關的內容不再詳細描述,可以直接引用專項審計報告的結果。詳細的專項審計結果可以直接參閱專項審計報告,以形成主次清晰的審計報告新模式。
6.審計信息化管理系統既相互分離,又相互聯系。“1+N”審計模式主項和各子項分別在審計信息管理系統單獨立項,審計信息管理系統中主項和各子項既相互分離又相互聯系。由于主項審計報告引用了部分專項審計報告的內容,在主項審計信息管理系統中需要有相應的底稿支持,這樣,就需要將主審報告引用專項審計報告的部分內容通過編制綜合性審計底稿的方式,上傳至主報告系統,形成主審報告需要的綜合性審計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