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英
?
會計信息化環境下內部控制的完善問題分析
文/陳曉英
摘要: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化已成為時代的重要標志。在此種大環境下,大部分企業已啟動會計信息化內部控制和管理模式,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帶動企業的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企業必須面臨內部信息受控的局面,影響企業的信息安全。本文立足于會計信息化環境下內部控制的現狀,提出幾點完善對策,以完善內部控制系統,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適應社會發展。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環境;內部控制;完善問題
會計信息化是信息環境下,會計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這對企業內部控制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企業管理者可在網絡環境下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管理和決策水平。但另一方面,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尚未成熟,即使部分企業已實現了會計信息化,并應用核算型的會計軟件,但在內部控制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企業內部信息安全性低
在會計信息化的大環境下,企業內部信息的安全性受到挑戰,主要體現在授權控制和網絡開放兩方面。
1.授權控制
在信息化時代到來前,內部控制手段中最常見的則是層級授權制。通過某個文件或某個決策需要層級簽字、授權,最終方能實施。傳統的授權控制降低了內部工作效率,但可避免在某一環節中出現紕漏,影響整體決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會計信息化系統也隨之不斷完善,簽名、蓋章等分級授權形式轉化為口頭指令或密令。而對于精通計算機的人員而言,破譯口令輕而易舉,而一旦口令被破譯,企業內部的信息安全和財務將會泄露,從而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2.網絡開放
網絡開放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伴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單機信息系統的局限得以彌補,信息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體制不斷完善,大大改變了計算機信息化系統的應用模式。另一方面,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各種服務器信息均可以被訪問,若在利用網絡傳輸會計信息時被非法攔截或植入病毒,將會導致信息丟失。而內部信息系統又難以避免所有非法入侵活動的影響,導致會計信息和企業核心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脅。
(二)數據處理缺乏準確性
在信息化的大環境下,會計信息的程序控制是需要進行嚴格控制的系統,這是因為該系統本身的自我糾正能力和自我重置能力較差。若計算機原始輸入的數據存在誤差,則會導致進賬、出賬等系列財務報表出現錯誤,造成輸出信息錯誤,為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此外,會計信息化系統中包括內部控制功能,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與應用程序關系較大,可能導致程序出現差錯或程序不起作用等情況,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若此種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將會導致內部信息控制系統出現更多的系統漏洞,出現運行差錯,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
針對會計信息化環境下,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現提出幾點應對對策,以保障企業的財政信息安全,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一)不斷完善內部風險控制體制
企業內部建立起內控風險控制體制,并非一成不變,而需要根據企業發展的需求、社會需求以及企業發展戰略變化等為依據進行實時調整。企業需要對自身情況不斷認知,并根據具體的發展狀況,加強內部的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例如,對內部關鍵崗位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進行調查,并評價其與相應崗位的適應度,同時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同時,企業需要具備風險意識、風險識別能力、監控能力以及風險管理能力,將潛在或已存在的風險集中控制管理,避免其對企業造成影響。針對已經存在的問題,企業內部需要實施其專業的紀檢和監察能力,并在事后進行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機制的確立需與企業的整體戰略需要、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二)建立健全網絡內部監管機制
建立健全網絡內部監管機制是提高內部控制質量的主要手段,保持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長期性。第一,定期進行風險評估。企業中每個崗位均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定期對風險進行評估和更新,可達到防患于未然的風險評估目的,降低風險發生率。第二,進行財務監督。財務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部門,對財務的監督主要包括日常系統操作的準確性、批改數據等方面,實現事中控制。財務監督的主要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對日常操作系統的管理和控制,對修改數據進行進一步審批,并對各部門職能和行為的履行進行定期檢查和監控等。通過加強財務監督,可保障會計信息化環境下,企業內部的財務安全和內部控制安全,避免企業遭受不必要的損失。第三,加強內部審計。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將傳統的紙質材料轉化成電子版輸入、輸出,在此過程中,需留置軟件開發時的審計線索,并確定信賴度和修改可行性,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提升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時,需要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的內部審計法則和標準,在日常工作中將該種法則和標準融入到實際的執行和審計中去,真正實現有理可依。內部審計工作在有標準和準則的支撐下,其工作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則會得以保障。
(三)維護內部會計信息管理系統
會計信息化系統的開發是對風險進行預先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措施,此種控制措施的執行過程貫穿會計軟件系統開發的始終。首先,在軟件開發前,對其開發可行性進行控制和研究,根據企業的總體需求和業務標準進行設計和定位,成立具有企業特色的會計信息化系統。通過建立開發前的可行性研究體系,可保障軟件的總體定位在企業的發展范圍內,且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較高的適應性。此外,通過開發具有企業特色的會計信息化軟件,可增強企業的發展動力,提升創新意識。其次,延長會計信息化系統的使用時間。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會計信息化的使用不僅需要適宜企業的實際發展,同時也需要對系統進行定期更新和升級,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適當的對系統進行修改,以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提升自身在行業中的綜合競爭實力。最后,保存審計資料。將審計資料存檔保留,更便于日后的內部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維護。在系統維護過程中,對于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實施早發現、早完善的應對措施,最大限
下接(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