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冰 王爽
【摘要】結構力學在土木工程人才專業能力培養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為學生畢業后具有強有力的從業競爭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針對目前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在結構力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教材選擇、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四個方面,提出了課程改革建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確保了教學質量,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實踐促進理論的應用。
【關鍵詞】結構力學 土木工程 工程實踐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南陽理工學院轉型發展本科專業核心課程改革專項(HXKC201603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250-01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是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具體到土木工程專業來講,就是要培養卓越的工程師。卓越的工程師除了具備土木工程專業領域的基礎理論和知識,還要有較強的處理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的能力;這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扎實,還要有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構力學這門課程雖然以理論教學為主,但與工程實踐息息相關,許多工程問題和科學研究都需要采用結構力學的知識來分析,找出原因,然后予以解決。結構力學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各類結構的受力性能,培養結構分析與計算的能力,為學習有關專業課程及進行結構設計和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因此,在結構力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論的講解,也要注重工程應用,真正做到理論服務于實踐,實踐促進理論發展。但是,對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而言,現有的結構力學課程為研究型大學結構力學課程的壓縮,只強調知識點的縮減和壓縮,無實踐相關內容的增加,不適用學科和行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對該課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刻不容緩。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與培養目標脫節,不分方向統一教材。 對于大土木而言,結構力學為各個方向的專業平臺必修課,但是出于各種原因,在對教材選擇上,對土木工程專業、道路橋梁專業和工程管理專業教材同為一本教材,只是授課內容有所刪減,體現不了專業方向的差別,更不要說服務培養目標。另外,教材多年不變,有的甚至從建校一直使用一本教材,較少考慮學生的實際適應情況,導致大部分學生聞結構力學而色變,對學習該課程有抵觸情緒,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高。
(二)課時不斷壓縮,內容有增無減。隨著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一方面,學校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新制定的培養方案中,要求實踐教學占到總學分的40%以上;另一方面專業認證需要學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識,相應的增加新課程較多;再加上,部分教師對結構力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這就造成了結構力學課程的壓縮,由研究型大學的72+40學時,壓縮為72學時,進而壓縮到60學時左右。這樣不僅使得結構力學教學內容和深度不能保證,而且造成部分學生考研時,很多內容還需要自學。
(三)純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聯系不緊密。目前,結構力學教學基本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部分學校甚至還沒有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為純板書教學,與實際工程結合有限。課堂教學除了基本理論講解外,著重解題技巧的講解,與工程實際結合很少。
二、課程改革探討
針對目前結構力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材選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對其進行教學改革。
(一)以專業方向培養目標為導向,選擇教材。教材的選取應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土木專業、道橋專業和管理專業要根據各自的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選取教材,不能以偏概全的統一教材。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結構力學教材的選取不能盲目照抄研究型大學,選用偏于研究的結構力學教材,這樣不僅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也會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教師盡力投入與學生的知識的獲取和學習熱情不成比例。另外,教材的選取也要針對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學生偏于工程的實際應用,因此在結構力學教材選取中,盡量不要選取太過偏于基礎理論講解的教材,要選取理論講解相對比較簡明,偏于應用的教材。如結構力學課程中對體系進行機動分析時,對地方院校學生只需要掌握判斷的基本規則就可以了,但是偏于基本理論的教材還增加了零載法等內容。
(二)在注重基本理論講解的基礎上,加強工程應用。結構力學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的一門課程,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才能應用基本理論解決實際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要分層次、有系統的講授。教學內容和學生能力培養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本理論的講解,所有學生都必須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第二層次為簡單分析和應用能力,要求學生利用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一般問題,即會求解結構力學習題;第三層次為綜合應用能力,不僅可以求解復雜的結構力學問題,而且需要結合實際工程,采用所學結構力學知識來分析問題,從而提出解決方案。另外,教學內容上除了要自成體系外,也要與材料力學和各類結構原理和設計課程聯系起來,真正做到把結構力學融入到土木專業的設計、施工、造價的各個行業能力培訓中。
(三)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育手段結合,擴充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面對課時縮減,學生學習興趣和繼續深造的需要,在傳統板書和多媒體結合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的網絡工具,網絡教育平臺、QQ群和慕課等建立興趣學習小組,教師定期進行新內容的講述、答疑和指導,從而擴充教學內容。另外,通過多媒體的采用,在課堂中增加實際工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啟發學生用所學的結構力學知識來分析問題,讓學生認識到該課程在實際工程問題處理中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確保教學質量。 結構力學傳統的考核方式為閉卷筆試,雖然這種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無法對學生綜合應力能力考核。因此,在考核方式中,除了常規的作業、課堂提問和期中考試外,增加課外競賽活動,舉行結構力學競賽和結構模型設計競賽,要求學生分組參加,并占課程考核成績的10%~20%。學生通過這類競賽,不僅可以提高其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還可以培養團隊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各類考核方式的反饋結果,思考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確實保證教學質量。
三、結論
結構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人才專業能力培養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學生畢業后從事建筑施工、設計、監理、造價等相關專業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也為學生在土木工程行業具有從業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轉型背景下,對結構力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從教材選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對結構力學課程的改革,使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得到了綜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帶動更多其他專業學生參加校結構模型設計大賽,并連年在省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何春林,龔成中.教學型本科結構力學課程體系設置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7(5):58-59.
[2]李國華,羅健,董軍等.結構力學教學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 21(1):81-83.
[3]李書進,厲見芬.結構力學多媒體教學的策略與思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1):31-135.
[4]付果,彭旭龍.“結構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討[J].電力教育,2013(10):88-89.
作者簡介:
劉陽冰(1979.11-),女,蒙古族,河南南陽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