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學蓓
摘要本文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科技新聞傳播工作經歷,闡述新媒體時代科技新聞寫作與傳播的途經,以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新聞;寫作;傳播渠道
科技新聞披露重要的科學事件,讓人類看清了自然,從而揭示了科學發展的正確道路,也再現了本身的固有規律??萍夹侣勗佻F科技發展動態和事實,同時要引導受眾關注相關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嚴肅、嚴謹的報道領域。也正是因為它肩負的傳播使命,與當下所處的“快餐化”新聞消費時代,造成了新聞傳播者更重的歷史使命,如何讓科技新聞不再晦澀,如何讓科技新聞傳播插上新媒體的翅膀。筆者以為,要從科技新聞內容寫作和傳播渠道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做功課。
1科技新聞寫作關鍵因素
1.1科技新聞寫作更講時效性
新聞傳播出現以來,時效性作為其特性,一直是衡量新聞的一個決定性標尺。但是在科技界,由于從業者嚴謹的職業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時效性意識相對薄弱,新聞的發布往往在事件發生一段時間(少則幾個、多則數月)以后才刊出,這樣就使得新聞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今天的新聞是金子,昨天的新聞是銀子,前天的新聞是垃圾?!?012年10月22日,第19屆世界智能交通大會在奧地利舉行,我國智能交通專家王笑京獲得大會最高獎項——世界智能交通杰出成就獎,這是發展中國家智能交通科研工作者第一次獲此殊榮,意義重大;筆者在得到新聞消息的第一時間與前線同事聯動,采寫了照片和稿件,并在第二天的《經濟日報》宏觀資訊版面刊出消息《中國智能交通成就獲世界認可》,同期被新華網、新浪網、中國網等重要新聞媒體轉載,在最快的時間內通過權威媒體向國內觀眾傳播了這條科技新聞,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1.2軟化科技新聞。突出貼近性
貼近性是新聞價值的五要素之一,它關系到新聞報道內容與受眾的關切程度,新聞寫作中的貼近性原則要求作者考慮受眾的心理、年齡、訴求、利益關系、閱讀習慣等多種因素。通常來說,新聞報道內容與讀者的心理或地理距離越近、與讀者的切身利益關聯度越大,就越容易受到讀者歡迎。
而科技新聞往往給人一種距離感,因為所報道內容通常來說與受眾的地理、心理、訴求和利益關系可能比較遠,如果是平鋪直敘的新聞稿件自然而然就會讓受眾本能地疏遠它。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將此類“硬邦邦”的新聞進行“軟化”處理,從受眾視角描述科技信息與生活的關系,描繪未來的交通出行愿景,縮短與受眾的各種距離感。
2012年10月31日《經濟日報》“迎接黨的十八大特刊”中推出了一版題為《智能交通讓出行更便捷》的報道,文章在一開始就列舉了智能交通改變出行的例子:公交卡、車載導航、ETC、實時路況信息顯示……通過列舉悄悄發生在讀者身邊的出行生活變化,以貼近讀者的視角來引出文章的主題,讀者的興趣一下子被提起來。文章最后指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寬帶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在車內就能夠清楚地看到前方道路通行的實時圖像、堵車的準確位置,如此精確的信息將更加便于我們選擇通行路線。”這個愿景在兩三年后就變成了現實,回味當時的報道,讀者更加感慨文章作者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寫作方式讓科技新聞毫無痕跡地為讀者所接受。
1.3形象化處理??萍夹侣劜辉倩逎?/p>
新聞報道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對受眾“繪圖”的過程,將受眾看不見摸不著的新聞事實進行重現,通過有聲有色、具體生動的描述,讓受眾產生如在眼前的感覺,這樣的新聞稿件才會讓讀者接受起來沒有違和感。尤其注意摒棄八股化、套路化的新聞稿件寫作方法,不斷追求用形象化手段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交通新聞寫作前輩苗木老師20世紀向國內讀者介紹日本的磁懸浮列車用了一個特別形象化的標題“沒有翅膀的飛機”,一下子將這種讀者在當時還很陌生的交通工具特點展現出來。
2013年年初,國家密碼管理局正式發文通過交通運輸行業密鑰管理與安全認證系統的安全性審查。密鑰管理與安全認證系統是個什么東西?通過國密局審查又有什么?比起看得見摸得著的磁懸浮列車,這條新聞的寫作更具挑戰性,因為這個系統對于一般讀者而言,確實沒有什么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具象,如果新聞標題用“交通運輸行業密鑰管理與安全認證系統通過國密局安全性審查”勢必被很多讀者在看到標題的一刻直接忽視掉;但是2013年3月8日《中國交通報》5版則用“行業信息安全保障有了‘中樞神經”為題進行了報道,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系統比喻成行業信息安全保障的中樞神經,貼切,形象,尤其是當下互聯網時代信息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讀者對此興趣度大大提高。
2科技新聞傳播渠道要與時俱進
良好傳播效果的取得,除了能吸引受眾注意力的良好傳播內容(新聞稿件)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傳播渠道的選擇。傳播內容從作者出發,最終到達受眾眼前,這個過程存在許多環節和要素,其中傳播渠道就是關鍵一環。對于科技新聞而言,傳播渠道的選擇直接關乎受眾對科技成果可靠性的理解和關注度。筆者以為,從以下渠道傳播科技報道內容可能會讓傳播效果超出預期。
2.1首選主流媒體,在權威性上做文章
一般來說,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更受受眾信賴,尤其是近年來自媒體的崛起,魚龍混雜的假新聞充斥眼前,在這個過程中,受眾的媒介素養也不斷提高,調查顯示,近年來,受眾對魚龍混雜的自媒體報道新聞的分辨能力在逐步提升,一些假新聞已經很容易被大家辨別出來,相對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傳統主流媒體報道的新聞信息。因此,在各路報道層出不窮、技術新聞眼花繚亂的情況下,一項科技成果如果想讓受眾更加重視和信賴,公信力更高的主流媒體是最佳選擇。
2.2擁抱新媒體。提高科技新聞傳播速度和靈活性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新媒體憑借新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使文化傳播的過程變得更加便捷和充滿互動性。觸摸屏、便攜式智能移動終端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等的不斷發展,使文化傳播的路徑得到優化。伴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革新,新媒體技術也獲得迅猛發展,并正在創造著無限的可能。先有博客,后有微博,如今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借助用戶數量高達7億的微信社交工具,微信公眾號越來越成為一些單位和企業推廣相關新聞信息的重要途徑。
在主流媒體刊發相關新聞的基礎上,科技新聞報道傳播效果的強化也依賴于微博、微信公眾號這類新媒體手段的綜合使用,受眾在多個層面可以接收到類似的傳播內容,同時可以用微博、微信等工具方便地進行轉發,使得新聞傳播效果得到延續和放大。
2016年春運期間,國家ITS中心承擔了交通運輸部春運服務體驗大調查工作,活動伊始,除在交通運輸部官網等重要主流平臺刊發相關消息以外,還在“國家ITS中心”微信公眾號推出題為《今年春運你滿意嗎?》的調查報道,占在出行者體驗的角度設置標題和內容,讓用戶的參與感很強,同時在問卷填寫完畢以后可以贈送相關紅包,由于微信公眾號的助推作用,活動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36萬份,除了出色地完成了相關調查目標,更提升了國家ITS中心這家科研單位的形象,可謂一舉多得。
3結論
科技新聞的傳播,需要在內容打磨和傳播渠道兩個方面做出努力??萍夹侣剬懽鞒艘v究時效性,更要在受眾貼近性和內容形象性上下足功夫,不斷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同時,在傳播渠道選擇上,要選擇公信力比較高的主流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同時,結合當下熱門的新媒體手段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適當調整文章內容和標題,進一步強化科技新聞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