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昌和
[摘 要]課程標準對學生數據分析觀念與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數據分析觀念與能力并不同于簡單的計算和作圖,需要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對數據產生感想,由此形成的運用多種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據分析 觀念 能力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5-070
數學教材中“統計與概率”這一章節數據較多,統計圖的類型也比較多,教師可以該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觀察和感悟數據,提高學生的數據統計和分析能力,為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一、引入生活情境,鼓勵學生整理數據
生活中與學生相關的數據很多,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收集真實的生活數據,使他們深刻理解數據的意義,產生分析數據的興趣。
例如,“統計”教學片斷。
師:這是三年級(2)班學生的課外活動圖片,大家在圖片中看到了什么?
生1:有的學生在跳繩。
生2:有8個學生在打乒乓球。
生3:還有幾個學生在踢足球。
師: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反映全班學生的運動情況呢?
生4:可以畫成表格的形式。
生5:用折線圖來表示,這樣可以看出參加游戲人數的變化。
生6:折線圖不容易對每項游戲人數進行具體分析,可以把折線圖畫成圓形。
師:畫成圓形的圖形是什么類型的統計圖呢?大家有沒有興趣深入學習一下?
教師以學生日常活動的圖片為導入,豐富了學生的多種感覺體驗,使學生有了初步觀察和分析數據的興趣,為后續教學埋下了伏筆。
二、親身經歷,培養數據分析能力
數據的分析需要建立在親身經歷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做出決策和交流分析的步驟,挖掘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新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例如,教學“平均數”時,教師可先組織學生以值日小組為單位,進行跳繩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感覺到“不公平”,這是因為各值日小組的人數上有差別,而且每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也不一樣。此時教師提問:“針對這種不公平的現象應該怎么處理呢?”由于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和爭強好勝的特點,他們很快就給出了公平的做法:分別統計全班男生和女生人數,除以比賽的小組數后再分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能有初步的了解,而且印象比較深刻。為了進一步鞏固知識,教師還可帶領他們進行拔河比賽,而拔河比賽前需要學生對體重進行分析后列出體重統計表,并思考以哪個數據為基準進行人數分配比較好。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是用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遇到問題時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整理和搜集數據,最終形成正確的答案,實現對數據的分析。
三、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提升數據分析的水平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規律,引導他們對信息進行分析后選擇合理的分析方法,深化數據分析水平。
例如,針對“佳美商店電視機銷售情況統計表”,回答如下問題:
(1)請根據表格和下列問題做出合適的統計圖,并進行作答。
(2)星期一和星期二一共銷售了多少臺電視機?
(3)星期六比星期三多銷售了多少臺電視機?
(4)若你是商店的總經理,你會安排員工在哪兩天休息呢?
由于題目涉及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及星期六具體的電視機銷售臺數,學生能夠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應該繪制條形圖的結論。對于第(4)個問題“如何安排員工的休息”,學生可能會感覺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對每天的銷售量進行分析,周六周日銷售量最高肯定不安排休息,這樣題目就轉化成了求哪兩天的銷售量最低,降低了解題難度。
這樣的題目,讓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數據問題時,也會傾向于從數學的角度來解決,而不是手足無措。因此,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教師可多設計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練習題,多讓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與能力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轉變自身的觀念,多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數據。同時,教師還應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