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春
【摘 要】合作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為中心,并將學生的學習效率作為課堂教學中心。以小組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主要體現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學生能夠通過合作和互動的模式進行學習。合作學習的模式主要以互動課堂理論為導向,通過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將課堂效率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合作 互動課堂 有效性探析
讓學生更有效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是每一位老師應具備的,課堂作為學生的學習平臺,進行合作學習的有效場所,教師要做好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引導師。因此,對于小學生日常的學習,教師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做起,不斷以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作為標尺,使得學生通過合作的形式獲得知識的有效掌握。小學生積極性的培養,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是與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及授課教師課堂教學的引導相關的。
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性,這是學生學習最主要的動力來源。加深對課堂學習的目的性認識,教學實踐與學生互動學習模式的有效結合,也能讓學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一、 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授課教師可根據趣味教學機制制定理論知識點的教案與教學計劃,結合小學生好奇的特點,引入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給予學生更多的實際教學感受,給學生展現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安排學生分組探討。這是對生活實際數學知識應用的探討,結合相關的數學理論知識,學生之間的合作式教學方案能夠得到良好的實施,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觀察思考,學生能夠主動思考,提出本該有的質疑。學生課堂參與性方面的引導,主要靠授課教師的細心培養,與此同時,授課教師的引導也是學生數學知識得到應用的良好開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意識到數學與生活實際應用的關系度,這樣也能使得學生之間討論與交流深度加強,使學生處于對某種事物感興趣的最佳狀態,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逐步提高參與意識和合作交流意識。
例如進行《認識圖形》《觀察物體》《運算規則》(加減乘除)等相關章節課程的講授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教室中存在的圖形通過舉例的形式回答,其他學生做出補充或者改正,只不過學生的這種回答方式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回答,而是要說出這些圖形的特點。尋找物體是最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的,他們的主動學習精神得到有效的激發,那么課堂的參與度就能得到有效的體現。
二、 創新教學方式,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小學生好奇心與參與熱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習效率。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學習數學,學生的好奇心能夠隨著變化的教學內容得到維持,進而保證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激情。教師通過構建更加和諧的學習環境,開展有效的學習互動活動。學生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堂學習之余,都能夠時刻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授課教師也通過適當組織數學知識競賽等活動,在合作學習中體會相互競爭,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同時,在活動中,教師在進行授課的同時,數學知識問題的引入,能夠激起學生找到答案的熱情,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或者是課堂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類似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學生更早地接觸這種教學模式,盡力為學生提供多思考的機會,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自己思考和評論,以此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進行《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教學時,相關對稱的實物是課堂上授課教師應該提前準備的,那么這時就可以引入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動畫的形式了解到平移對稱和旋轉只是圖形的位置或者是方位發生了變化,而沒有其他的本質變化。而在多媒體上呈現的就是動畫圖形的移動,直到兩個圖形重合,之后授課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重合的圖形有什么特點,總結這些特點。
三、 課內外深度鏈接,合理安排學生探究性實踐
數學的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學習,雖然小學數學相對比較基礎,但是在小學生間展開合作式教學就應該從小學生的特點考慮,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應該只是針對于課堂,更應該是通過課外的生活大課堂的學習促進在課堂上的有效學習和合作交流。對于小學生,授課教師可以搜集課外相關數學發展史的知識最后安排課后合作探究式問題,組織數學知識大檢閱(訓練)等。學生在課后之余也通過不斷的實踐,逐步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上的應用。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會影響學生合作探究課題的深度,主要是小學生的生活課題沒有那么的深入,因此,課后的相關課題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興趣點,增強學生在課堂和課后的效率。
例如《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安排學生分組探討每一節的內容,將時間安排給學生,希望學生能夠用計算器計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和計算結果,在課堂上展現給大家,授課教師及時評價與總結,最終講述相關小學數學定律概念及意義。
四、 總結
合作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開展,能夠更加積極地引導學生的有效參與。課堂上有效的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參與的興趣得到激發,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就會表現得更好,且能更好地配合授課教師的教學,逐步實現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能力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