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娟
【摘要】 在當前小學教學階段小學數學是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對學生數學水平提高及今后發展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能夠使學生數學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師應當對生活化教學方式進行有效應用,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文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進行分析.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有效策略
隨著當前新課程教學改革不斷發展,一些傳統教學方法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實際教學需求. 在現代小學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為能夠使教學質量及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質,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清楚認識數學教學生活化意義基礎上,積極選擇有效策略使小學數學教學真正實現生活化,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重要意義
首先,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對學生創新發展具有很好促進作用. 在當前小學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若能夠在學生日常生活元素中對數學知識進行挖掘,則能夠使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得到有效提升,使學生能夠更好理解數學知識. 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包含大量數學資源及數學知識,通過這些資源的充分發掘能夠使學生對生活中相關數學知識更好地理解,從而在實踐中對其進行應用,這對學生創新發展十分有利.
其次,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對學生思維模式進行鍛煉. 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數學元素隨處可見,比如時間及零用錢等,在對這些方面進行計算過程中必然需要應用相關基本數學知識. 從這一方面來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現對提高小學生實際生活能力有著十分積極作用與效果. 另外,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實現還能夠使學生將傳統思維模式轉變,使其能夠對生活中涉及的數學知識以新的角度看待,從而對學生創新思維模式進行鍛煉.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有效策略
(一)將簡單生活知識融入數學教學
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其理解能力通常都比較低,在他們看來很多數學知識都比較抽象,也比較復雜,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簡單生活知識融入,從而使比較復雜的一些數學難題能夠轉變成為比較簡單的一些生活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有關理論知識進行快速學習,使數學教學難度能夠得以有效降低. 比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很難將小時、分、秒時間轉換關系較好掌握,因此,教師可利用生活中實物對這些單位進行表示,可選擇樹葉作為秒,選擇小草作為分鐘,選擇花朵作為小時,這樣一來,可以使這一知識點轉變成為更加具體形象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時也就更加容易.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也應當注意,并不是任何復雜知識均能夠轉變成為簡單生活元素,教師應當對知識應用以及今后教學活動之間存在的聯系進行考慮,應當以整體角度為出發點對問題進行考慮,從而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科學設計知識應用展示生活情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當保證其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存在的聯系比較密切,并且在表示知識方式方面也應當更加具備開放性,不可將教材方法以及教師思路強加于學生,在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方面也不可強制學生選擇統一方法,應當給予學生充分時間使其進行思考及探究,從而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使其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滿足感,并且能夠實現自我反思.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積極進行啟發式教學,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探討知識,使其能夠將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有效應用,促進其數學實踐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三)實施研究性學習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研究性學習屬于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當前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實際生活為立足點,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從而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不但要對課內學習加強重視,同時也應當注意較好進行課外學習,從而對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實踐能力能夠得到有效鍛煉. 在實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當由教師選定課題,在探究學習形式方面可選擇單獨探究方式,也可選擇小組探究方式,在學生進行實際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不必全程進行指導,只需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適當進行點撥即可. 比如,可讓學生對實際生活中不同物體質量進行探究,選擇不同物體對其質量進行稱量計算,這樣不但能夠使學生掌握物體質量計量方法,同時也能夠使其將不同質量單位掌握,同時還能夠加深其記憶.
三、結 語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已經成為必然要求以及發展趨勢,為能夠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達到理想效果,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通過相關有效措施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得到真正實現,使學生數學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得到提高,使小學數學得以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裴海艷.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 亞太教育,2016(4).
[2]蘇秀芹.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 課程教育研究,2016(1).
[3]歐陽志. 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 教師,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