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紅
[摘 要] “生本理念”的提出,有效解決了傳統教育中存在的多種弊端,不僅將原本屬于學生的課堂歸還給了學生,還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教學模式. 本文就生本教學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內涵、實施原則、實施策略進行探討,供相關讀者得以借鑒.
[關鍵詞] 初中數學;生本理念;內涵;原則;策略
迫于升學壓力和中考方案中知識考查的要求,初中數學課堂大部分教師仍然采用“題海戰術”和“應試教育模式”,學生機械地、被動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各種教學任務. 課堂上,學生死氣沉沉,教師厭教、學生厭學情緒迷漫課堂,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不盡如人意. 面對這樣的教學窘境,生本教育正好迎合了廣大師生發展的需求,有效解決了當前應試教育的各種弊端. 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貫穿生本理念,意義十分重大.
生本教學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
堂教學內涵
所謂生本教育,其實是一種高度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根據學生需求而實施的一種教學理念. 這種教學理念強調學生要在做上學,教師要在做上教,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渴望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學做合一”的良好教學氛圍. 倡導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的“學”,它打破了傳統教育對學生自我發展意識的束縛,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地將學生培養成為愛學習、會學習的新一代接班人.
生本教學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
有效實施的原則
一是注重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 教師要求學生討論的主題和講解的知識務必是正確的,總結概括提出的定義、概念不能有歧義,內涵和外延應明確具體,并且語言表述要規范;引用的事實要有科學根據,推理的步驟應確保正確無誤、邏輯嚴密. 例如,學習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第十三章——概率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玩耍中常用的“石頭、剪子、布”原理以及彩票中獎的概率,發揮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適時教育和引導學生要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是注重啟發性. 教師在準確掌握學情的基礎上,要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主動創設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同時,要抓住知識之間相互聯系的特點,啟發學生應用已學知識積極探索,進而解決新問題. 如學習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第五章——走進圓形的世界時,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列舉出自己身邊的圓形圖形,一旦有學生列舉出橢圓、半圓等圖形時,教師以明知故問的態度提出疑問,引導學生分析出圓形的本質.
三是直觀性與抽象性相結合. 數學中的概念、原理往往較為抽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通過看一看、做一做等親身體驗的方式,將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使其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和認知結構. 例如,學習蘇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第八章——中心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實物、教具等幫助學生進行理解,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剪一剪”的方式,自己動手感受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
四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一些新的概念、知識是建立在已學概念、知識基礎之上的. 教學中,要按照數學的邏輯關系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熟練地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特別是對于一些外延廣泛、內涵豐富的概念,應按照循序漸進、分層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
生本教學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
理想建構策略
介紹概念、講解例題、習題訓練是傳統數學的授課方法,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然而,在生本理念下,需要將教師灌輸式的教轉變為學生自主性的學,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自我探究和討論. 所以,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應用生本教學理念,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 作業前置,自主先學
生本理念下的作業前置并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閱讀教材,而是教師根據新課程知識精心設計作業,使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先行學習,把疑難問題和需要探討、補充的知識做好記錄. 因此,前置作業的設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地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第11章——圖形的全等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前置作業問題是:(1)結合自己身邊的材料,制作出2個全等三角形,并在課堂上說明制作的步驟. (2)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有幾條?分別是什么?(3)只有一邊和一角相等,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為什么?(4)在教材上標記出本節學習過程中自己的疑惑.
2. 分組討論,匯總問題
問題討論是生本教育的中心環節,由于前置作業是教師在課前提前布置的,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并且在自學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知識基礎等各不相同,所以每個學生的研究成果和疑難問題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上課5分鐘左右的時間內,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討論前置問題,挑選優秀、中等、較差三類學生上臺進行前置作業問題示范解答. 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鼓勵小組內部采用互相幫助的方式解決;對于一些意見分歧較大或者難以理解的問題,由組長匯總記錄,并上報教師進行引導啟發,或在全班進行探討、講解. 通過示范解答、分組討論的方式,能夠迅速地暴露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漏洞,為教師下一步精講釋疑和點撥引導做好參考.
仍以學習“全等三角形”為例,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制作了2個全等三角形,并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的制作理念. 學生甲:將兩張紙片重疊放置,通過剪切的形式,復制出兩個全等三角形. 學生乙:應用長度兩兩一致的6根木條,粘貼出兩個全等三角形. 學生丙:兩邊做成相同長度,并且要求兩邊之間的夾角也相等.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動腦探究制作全等三角形的過程,教師不難發現這些做法正是全等三角形的特殊性質. 學生甲敘述的是全等三角形完全重合的性質;學生乙敘述的是“SSS”,學生丙敘述的是“SAS”. 但是,在示范解答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時,部分學生概括得不夠全面和完整,這時應將學生在示范解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為精講釋疑的切入點.
3. 精講釋疑,鞏固練習
對于分組討論階段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應預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由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不但要探討問題的本質,還要及時補充相關知識,拋棄傳統“填鴨式”的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本節知識的難點和重點. 例如,學習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時,對于學生而言,一元一次方程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教師應及時補充該概念產生的背景,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并應用教材中商品促銷等具體事例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相關知識,強化學生主動學習數學、探究數學的能力.
例如,學習“平方差公式”時,某同學將(a+b)(-a+b)計算為a2-b2,這時教師應不立即給予錯誤的評價,而應讓做錯的學生闡述自己生搬硬套的做題方式,闡述完后由其他學生以找茬的方式進行糾正,引導學生發現平方差公式的本質,最后,由做題犯錯的學生總結平方差公式的本質,即一定是相同項的平方減去相反項的平方,并提醒其他學生在做題時務必認真審題,理解每個公式所代表的具體含義,培養出嚴密的邏輯思維. 這也正是“生本教育”理念中學生是教育資源的體現.
4. 總結提升,構建體系
總結是教師課堂教學慣用的一種手段,在生本教育中同樣適用. 在鞏固練習后,預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及時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體回顧,促使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思維方法的理性層次躍遷. 首先隨機抽取一名學生進行發言總結,總結本節課的收獲,以及需要自己在哪方面進行提高. 這個環節,能讓學生進一步反思,并加深對已學知識的印象,建立系統化的知識結構網絡. 其次,教師應進行總結性的概括,指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和弱點,講清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補充、歸納出本課時教學內容的體系結構,使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以上四個教學環節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數學的基本操作流程,教師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特別是對于時間的安排,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調節.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雖然生本理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著眾多的不足和弊端,但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了一種教師愛教、學生愛學、學生愛做的課堂教學氛圍,有效地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