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淳
[摘 要] 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需要教師轉變觀念,變“唯知識論”為將知識融入生活,并通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興趣,讓學生在經歷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并在實踐活動中自覺應用數學知識,提升應用能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 初中數學;應用意識;培養方法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中,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需要教師轉變觀念,變“唯知識論”為將知識融入生活,并通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興趣,讓學生在經歷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培養應用意識,并在實踐活動中自覺應用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應用 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適當的生活情境,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將知識蘊含于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在感知情境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生活是數學的源頭活水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為素材,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應用意識. 創設情境時,教師可以將知識置于現實生活中,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這樣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情感,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同時,數學教學需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數學學習提供了實踐基礎,有力地保證了學習的順利進行.
如教學“有理數的加法”時,教師可以用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同學之間的借貸來作為情境,讓學生根據結果來總結法則. 如小明上周借了小紅5元錢,本周因購買學習用品又借了小紅10元錢,則小明現在有多少錢?學生由學習的正負數和生活常識列式為(-5)+(-10)=-15,觀察并總結可以得出兩個負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 而如果情境為小明上周借了小紅5元錢,本周用媽媽給的10元錢還給小紅后,現在還有多少錢,就可以列式為(-5)+10=5,由此也就可以看出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這樣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
2. 氛圍是學習的前提、保證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樂于參與數學活動,是積極思考的前提、保證,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發現數學. 創設數學情境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游戲類、益智類、挑戰類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活躍課堂氣氛,從而發展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使課堂在融洽的氛圍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如教學“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用“24點”游戲作為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教師展示出撲克牌后,課堂的氛圍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教師向學生說明游戲規則后,讓學生在小組內先進行初步嘗試,然后進行小組間的比賽. 教師用多媒體將一副撲克牌隨機抽出4張,連抽4次,看哪一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列出算式,列出最多者獲勝. 有的小組進行了分工,并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后,幫助其他同學,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發揚了學生的合作精神,真正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經歷過程,培養學生的應用 意識
數學課堂教學時,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教師可以讓學生經歷閱讀題目、分析題意、找出關系、列式解決等步驟. 在閱讀題目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精”“細”“全”,不能漏掉一切可能影響解題的信息,在分析題意找關系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等手段直觀展現問題中存在的數量關系,從而正確解決問題.
1. 閱讀,審清題意的關鍵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前提,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對于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學生解答應用類問題,需要經歷審題、分析題意、找出數量關系等環節,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要會邊讀、邊想、邊畫,這樣才能在獲取信息的同時理解其含義,從而在不斷的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掌握閱讀技巧,從而方便問題的解決.
如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題目,讀懂題意,然后構建方程模型,找出等量關系. 比如,在一次學校勞動中,某班的任務是給學校內的樹澆水,已知一名男生請病假,還有三名男生體質較弱,教師安排他們與女生一組兩人抬一桶水,其余男生都是挑水,這樣總共用了40條扁擔和68個桶,那么這個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題目很長并且較復雜,這就需要學生反復閱讀,從而理清題意. 設出該班女生x人、男生y人后,由扁擔數可以列出方程+y-4=40,由桶數可以列出+2(y-4)=68,由此構成方程組,就可以求出男、女生的人數.
2. 操作,發現本質的途徑
動手操作是實現抽象到直觀的最有效方式. 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發現問題中的潛在關系,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的本質,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動手操作中,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操作,學生可以從中發現問題并探究問題,從而在掌握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和應用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教學“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折紙等方式來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利用三角形的全等進行驗證,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 學生在操作與觀察中可以發現,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即“等邊對等角”,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線合一”. 在操作中學生發現了知識的本質,并通過驗證得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綜合實踐,提升學生的應用 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很好載體. 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學生的一些實踐活動來拓展思維,從實踐中感受學習樂趣,體會到學習的價值.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將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并用數學方法進行解決,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1. 開辟第二課堂,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教師可以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等形式來重新認識和把握知識,從而使學生在獲取更多信息的同時豐富教學的內涵,這樣也就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開辟第二課堂可以是將課堂由教室移到室外,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資源的搜集和整理,并提出相關問題進行解決.
如教學“圖形的相似”時,教師可以將課堂由教室轉移到操場,讓學生設計出測量旗桿高度的方案. 各小組在討論得出實施方案后,分工完成,量出同一時刻旗桿的影長和1 m長標桿的影長,這樣就可以將測量的數據代入=,計算出旗桿的高.
2. 開發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對于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開發和研究,讓綜合實踐成為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 開發實踐性活動要本著立足于學生實際的原則,讓學生在活動中既收獲知識又提升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中來.
如教學“數據在我們周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普查與抽樣調查,并明白兩種調查方法的優劣. 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人口普查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當數據較多時普查費時、費力、費錢,結果的真實性雖然很高,但不適合有著大量數據的問題. 而抽樣調查則靈活一些,但是要注意選取樣本的代表性,這樣才能使結論更加接近真實,也才能更好地開發出更多的教學亮點.
總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設出豐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可以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激起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同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將課堂進行延伸和拓展,可以提升學生思維的寬度和廣度,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也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