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教學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好的實驗課程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拓展學生的視野,拉近課堂和實際生活的距離,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實踐思考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在物理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中,物理實驗自始至終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于物理學而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應該遵循一條必須的,而且是唯一的途徑:從實驗開始!實驗,這既是物理學科的特點同時也是物理學科的優(yōu)勢,我們應該深入挖掘這一優(yōu)勢,吸引學生投入到物理的學習當中。
一、物理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物理實驗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感受學習帶來的快樂。例如,在講馬德堡半球實驗時,我將馬德堡半球實驗演示儀器帶到教室,并請了兩位同學到講臺上,一人一邊使勁拉,這兩位同學拉得滿頭大汗,都沒能把它拉開,臺下的同學見此情景,紛紛跑到臺上來幫忙,臺下還有同學齊聲吶喊“加油!”最終,同學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拉開。當把閥門打開,我輕輕一拉,就把兩個半球分開了,學生們都感到非常驚奇,難道這其中有什么秘密?從他們那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眼神中,不難看出他們此時的學習興趣有多高,而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輕松愉快,又很好的掌握了新的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快樂學習。用實驗來引入一堂新授課,不僅僅是激發(fā)興趣這么簡單,要用足用好這個實驗,還需要教師在適當?shù)臅r間要適時的“揭秘”。學生被這“意料之外”的現(xiàn)象吸引著開始了這堂課的學習,帶著好奇心注意著老師的問題并跟隨著老師的引領。在水到渠成的時候,教師應適合進行揭秘。例如,在《磁體與磁場》一課,筆者在完成“認識磁體”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就進行了魔術揭秘活動,在學生面前再現(xiàn)了魔術的過程并進行了揭秘,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筆者又將另外一個魔術繩也進行了揭秘,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身邊存在很多這樣的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知識。而揭秘的環(huán)節(jié)也正是物理與生活、物理與社會的聯(lián)系,正是學以致用的好時機。根據(jù)美國凱勒教師的ARCS模型理論,這時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了強化,學生會覺得物理的學習對我的生活會帶來歡樂而且是有用的,可以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興趣。
二、利用投影技術,增強演示實驗效果
演示實驗,就是教師利用實驗器材、儀表向學生做表演示范實驗,或創(chuàng)設必要條件將自然現(xiàn)象及其變化規(guī)律等再現(xiàn)出來。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思考總結,從而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得出正確結論。但是,有的演示實驗現(xiàn)象細微,且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只能在講桌上進行演示。后排學生看不清楚實驗現(xiàn)象,這就增加了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難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利用投影器將演示現(xiàn)象放大,使其在銀幕上清晰地顯示出來。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又縮短了觀察時間,從而增強了演示實驗的效果。例如:“磁場”這一節(jié)課時,磁場的概念比較抽象,條形磁鐵、U形磁鐵、同名磁極之間和異名磁極之間的磁感線分布形狀各不相同。傳統(tǒng)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將玻璃板放在磁鐵上面,將鐵屑均勻地撒在玻璃板上,輕輕敲動玻璃板,使鐵屑在磁場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線分布圖形。因平面放置,學生看不清楚,教師只好端著玻璃板走到講臺下,讓一部分學生看看,這樣既浪費時間,還是有許多學生看不清楚。利用投影技術,則完全可以改變這一局面。將課本上所講的幾種演示情況投影到銀慕上,使全班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種情況的磁感線分布。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磁場”的認識,使抽象的問題容易理解。又如,“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這個實驗,這是學生第一次實際操作天平。由于實驗報告中所列的“注意事項”較多。調節(jié)天平的步驟較多。學生往往對天平無從下手或者干脆就不敢動它。針對以前出現(xiàn)的這種情況,現(xiàn)在上這節(jié)實驗課時就首先放一遍《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的錄像,讓學生仔細觀看,同時適時提示注意事項和操作方法。在讀數(shù)時,把標尺的特寫鏡頭定格,讓學生學會正確讀數(shù),教師提示每格代表多少克,被測物體質量等于砝碼總質量加標尺讀數(shù),做完實驗之后如何收拾天平等問題。學生用幾分鐘時問看完錄像之后再去動手操作,就感到做起來得心應手。
三、開設第二實驗課堂,開拓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課外小實驗及小制作是課內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的有效補充,是以學生獨立為主的實踐活動。在選題、取材、時間、空間上都比課堂教學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讓學生獨立操作、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因此,有利于學生施展聰明才智,培養(yǎng)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各種小實驗、小制作的過程是最好激活學生學習欲望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思維異常活躍的時刻。通過第二課堂的實驗,學生自己能學習到物理知識比較深刻、比較牢固,參與實驗操作的意思也逐步增強,也加深對所學的內容和已學的內容進一步理解和鞏固,促進了與其他相關內容的學習。例如,學習了凸透鏡后,要求學生課外收集身邊的一些凸透鏡,并用他們來觀察身邊的物體。學生們收集的凸透鏡可謂五花八門:盛滿水的玻璃杯、盛滿水的透明氣球、盛滿水的飲料瓶、盛滿水的一次性塑料杯、盛滿水的廢舊燈泡、玻璃球(如跳棋),等。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對觀察的結果也很好奇。這樣的課外小實驗簡單易做,取材容易,不受條件限制,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對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有極大的好處。或者辦物理知識謎語會、小制作比賽、簡單的自編物理實驗比賽、樓梯雙控制開關的制作等。都給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物理知識的機會,更好的開拓學生的個性特長,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有獨自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空間,讓其實驗技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這樣也促進了學生對教師所講授內容的學習,好動、好學的心理特征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多開展課外實驗,是課堂實驗的有效補充,也讓物理學更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到物理就是身邊、科學就在身邊。我常常在備課時就設計了一些簡單課外實驗,讓學生下課后、回家后去做。不但可以鞏固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最大的好處是讓大多數(shù)學生有成就感,其效果勝過做幾道書面題。在學習了光的色散后,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很快就忘記了白光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于是,我就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著學生做了一次人造彩虹。烈日下,我端著一碗水和學生來到操場中間,學生們用各種眼神望著我,懷疑的、驚奇的、欽佩的。我用力喝了一口水,使勁噴出去,陽光下,一道小小的彩虹瞬間出現(xiàn)在我噴出的水霧中。學生那個興奮勁足啊!一陣狂呼,校長還以為出了什么事。之后,學生各自端一碗水都來研究這人造彩虹,居然還有學生總結出要背對陽光才能看見彩虹的結論。從此,在學生的心中彩虹再也不是科幻中描述的那么神奇了。
【參考文獻】
[1]于恩坤.《學苑教育》,2014(4):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