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龍
摘要:初中物理教材中,新設的閱讀材料——“生活—物理—社會”足見編寫者的匠心。教學中只有充分了解編寫者的意圖,明確其教學功能,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本文對新教材中“生活—物理—社會”的教學功能和使用策略作一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科書;功能
一、“生活—物理—社會”的教學功能
1、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生活—物理—社會”主要是介紹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物理學史料、聯系實際的知識或深化與拓展,闡述一些物理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使教材內容得以鋪墊和延伸,突破了教材內容的孤立與局限,具有開放性,從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以閱讀材料這樣具有彈性的方式呈現,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使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例如,“能源的分類”閱讀內容的取材,不僅詮釋了能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意義,同時還指明了新能源研究和開發方向。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指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生活—物理—社會”選編的內容大多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很強,文字簡練生動,圖文并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閱讀與思考的興趣。學生通過閱讀學會獨立獲取信息,通過自我思維、對比、聯想提出問題,并與原有的經驗結合起來,利用多種途徑解決問題,體會到自學的成就和樂趣。
3、滲透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素材。“中國人實現飛天夢”,從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經歷了三十多年,說明了人類對航天事業的追求逐步深化的演變過程,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不斷地發展。熱機的發展歷程,從17世紀末法國工程師巴本制成第一臺帶活塞的蒸汽機,1705年紐可門及其助手卡利發明了大氣式蒸汽機,1764年英國人瓦特對紐可門蒸汽機進行了改進,于1769年取得了英國的專利,1782年前后,瓦特將機器進一步改進,并于18世紀末將曲柄連桿機構用在蒸汽機上,到20世紀初蒸汽機被廣泛用于電站、工廠、機車和船舶中,整整經歷了三個世紀!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材料,深刻地體會到人類對科學技術的探索與運用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科學家的任何一個發明、創造都體現了他們大膽創新、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些生動的物理學史料,無不印證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推崇的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通過閱讀,學生不僅認識了科學成果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還了解了科學家獻身事業的工作經歷和研究方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4.接近社會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生活—物理—社會”大量介紹了物理與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科技發展、環境與資源等方面的聯系,擴大了學生的眼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物理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價值,激發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了應用意識。例如,“超導現象及其應用”中,介紹了超導現象及超導材料的開發和應用,推動了磁懸浮技術的發展;“大海中蘊含的機械能”介紹了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形狀和前景;利用微波技術制作的微波爐,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廢干電池污染與安全處理”增加了環保方面的知識。
二、“生活—物理—社會”的使用策略
1、加強指導。新教材中大部分“生活—物理—社會”屬于常識性介紹,內容本身通俗易懂,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可以獲得知識、結論和方法。但閱讀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記住這些知識、結論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概括、歸納,形成知識體系,學會思考、質疑,提高自學能力。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材料的意圖、功能,以及學生的狀況適時地指導,如布置閱讀作業,提出閱讀思考,給出閱讀提綱,組織閱讀討論,解答閱讀疑問,以使學生的閱讀處于主動的、積極的、發展的狀態。
2、重視反饋。閱讀反饋是提高學生閱讀成效的必要措施。教師可以根據材料的特點,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以提問、競答或談話等方式,讓學生回答相關的知識性、趣味性的問題,交流彼此的閱讀心得,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的目的,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產生愉悅的閱讀心理。此外,教師應根據材料編撰一些難度適宜,并具有生活、社會、科技氣息的試題(特別是信息題),了解學生的閱讀收獲,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與課堂教學設計的融合。如何將部分材料有機地融合到課堂教學設計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師應深入挖掘材料的內涵,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實踐中摸索和積累。例如,“蒸發現象”的教學設計中,在學生感知了蒸發現象及其特點、列舉了生活中的一些蒸發現象后,可讓學生閱讀“火洲里的坎兒井”并探討其科學性,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明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從而能夠指導自己更好地生活,于是,求知欲望高漲。
4、從“生活—物理—社會”中尋找切入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強調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學會主動學習,其主要特征是主體性、開放性和實踐性。對于初中生來說,可以課題為載體,讓學生體驗研究的整個過程,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生活—物理—社會”正是在豐富的教材內容與社會生活和科學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教師要善于根據材料的特點,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選擇適當的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例如,“有趣的人體尺度”中就可以提煉出一些課題,“拳頭的周長與腳底長度有何關系?”“人體的腳長與身高有何關系?”“人體的身高與頭長有何關系?”在這些課題研究活動中,學生不僅體驗了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而且感受到了“生活—物理—社會”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