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
摘要:讓學生進行數學閱讀,不是放手讓學生自己隨意讀,教師要深刻鉆研教材,要根據教材內容,確定哪些內容需要讀,在什么時間讀,讀什么,怎樣讀才能使學生愛讀、會讀、讀出效果,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
說到數學,無論是學生,家長甚至是老師都會想到“解題”,認為只要會解題,就是學好了數學。然而,新數學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一個新理念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閱讀能力也是數學能力的一種,也是我們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廣義的說,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等各門學科的基礎能力,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是學校學科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數學學科而言,由于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性、抽象性等特點,數學閱讀不同于一般閱讀。它包括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也而且還是一個不斷假設、證明、想象、推理的積極認知過程。
一、數學閱讀的現狀
在實際教學中,絕大多數的老師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來,又通過自己的理解表達給學生,進而忽視對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似乎研讀數學教材僅僅是老師的事,而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講卻是被動的接受和理解,覺得自己只要聽懂課就滿足了。因此常常是老師反復講解、學生被動接受,一本書快講完了,而學生仍沒有掌握多少,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知識學了一大堆而能力卻提高不多,教學效率比較低下。
針對這種情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重視數學閱讀的教學,使學生在不斷的數學閱讀中逐步領悟數學語言,提升數學素養。數學課標指出,“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而“數學閱讀”則是讀者通過數學語言符號獲得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因此專家指出:“數學課堂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所以,若要切實加強數學自主學習的思維訓練,提高解決問題的準確性,最為重要的一個基點就是強化“數學閱讀”。數學閱讀是掌握數學語言的前提,是順利、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
二、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數學教學的模式約束。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做出了很多改變,但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小學數學教師也漠視學生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認為小學生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因此將課程講的盡量詳細,讓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進行學習,這些都嚴重抹殺了小學生對知識獲取的好奇心理和主動求知心理。
2、小學生思維方式的不成熟。從生理角度講,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自學和探索求知能力等方面發育尚不完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進行有效的訓練和培養。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造成小學生這方面能力的發育滯后。
3、小學數學教師自身能力的約束。教學過程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樣學習的過程也是一樣。在新的教學要求提出同時,小學數學教師的能力也是需要不斷完善和提升的。但現實中,小學數學教師常常忽略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習慣于“維持現狀”。從而直接導致教學水平的下降,影響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鍛煉。
三、數學閱讀的幾種策略
1、獨立性閱讀策略。從為學生讀題說起。四年級數學中有一個內容是學習整數的改寫,一種是把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另一種是改寫后求近似數。布置完作業,為了統一格式,我便邊讀題邊帶著學生做,剩下的幾道題讓學生自己做。結果后面幾題學生都沒有好好審題,要求都給搞錯了。我把數學本發了下去,要每個學生好好檢查10分鐘。學生安靜地查著,我站在講臺邊反思著自己的問題:這么多學生搞錯題目要求,主要問題肯定在我這兒。在哪兒呢?哦,對了,前面我是帶著他們讀題,攙著他們走的,我為他們指明了方向,后面學生自個兒做題,便只管趕路不看路了。
2、理解性閱讀策略。從“往返”說起。有道應用題是這樣的:甲乙兩地相距400千米,一輛客車每小時行80千米,這輛客車在甲乙兩地之間往返一次要多少小時?老師們覺得這道題是試卷上最簡單的一道應用題,學生理解與解答應該沒有問題。可是試卷批下來,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班竟然有一半學生不理解“往返”的含義而列成算式:400÷80。
古人推崇“好讀書,不求甚解”,但作為數學的閱讀則應該是不理解不罷休。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解是數學學習的通行證。
有位教得不錯的一年級數學老師,她班上的學生解答應用題的正確率較高,我便向她討教訣竅。她說方法很簡單,就是讓學生反復讀題,直到讀懂為止。其實,她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充分理解題意,理解了,問題就解決了。
3、符號和文字的閱讀策略。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后,要鍛煉學生能盡快在符號和文字中提煉出要點。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文字題方法:“粗讀――略讀――精讀”。粗讀了解問題大概、略讀留下關鍵詞句、精讀推敲其內涵。
4、圖象、圖形的閱讀策略。數學圖形的閱讀是一種直觀性的閱讀,需要很強的觀察、識別能力。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應結合實踐和生活,教會學生認識基本圖形,然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的形狀,能夠抽象出怎樣的圖形,并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的活動,是人類涉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談及閱讀,首先想到的是語文的閱讀,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的數學化正在興起,如貸款,股市,市場預測,風險評估等一系列經濟詞匯的頻繁使用正昭示著社會的數學化的到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社會的數學化”,一個人不可能終生依靠老師,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自學,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自學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應該成為我們小學數學教師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胥寶鳳.基于新課改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淺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06):21-22.
[2] 熊玲.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體會[J].新課程(中).2011(07):23-24.
[3] 黃秀玉.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2011(0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