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仕陸
摘要:在解題中,不斷改變解題方向,從不同角度,不同的側面去探討問題的解法,尋求最佳方法,將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將抽象化為具體,化難為易,化整為零,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直是我們教師努力鉆研的課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例題教學;有效策略
聽見學生這樣埋怨:練習題做了很多,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本文結合個人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并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發現初中數學教學中雖然教師大都采取了例題教學,但見效甚微,針對這種現象,必須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改變這種發展現狀。
一、發掘課本習題的潛在功能,化復雜為簡單
教材中的例題,習題大多數都是經過專家嚴格篩選而配置的,具有典型性和探索性,所蘊含的內容也相當豐富,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研究、發掘例題、習題的潛在功能,并將其視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使學生靈活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
例1:解關于x的方程:x+■=c+■(c≠0)它的根是x1=c,x2=■,這個方程的兩個根互為倒數且恰是方程右邊互為倒數的常數,引導學生觀察,掌握這些特點,就可以靈活運用這個結論簡捷地解決課外的許多習題。
例2:(競賽題)解方程■+■=■
解法一:用換元法,y=■則方程變為y+■=■,先求出y,再求x。
解法二:利用例3結論,將方程變為■+■=2+■,從而得:■=2,■=■即可求出原方程的根。
像這樣引導學生研究一些例題,發掘其功能,利用它解決問題,不僅能收到事半功倍,以少勝多的效果,而且還能化難為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教材正文中有的引例的計算不簡便,不利于整個解題過程的操作與展示,筆者把課后的練習題設置為例題。
例3:某飲料廠1月份生產飲料的產量為500噸,3月份上升到720噸,求這個飲料廠2月份和3月份產量的平均增長率。
分析:設平均增長率為x,1月份產量為500噸,2月份產量為500(1+x)噸,3月份產量為500(1+x)(1+x)即500(1+x)2噸,列方程500(1+x)2=720
解題之后,延伸分析:如果1月份產量為a噸,3月份產量為b噸,則2月份產量為a(1+x)噸,3月份產量為a(1+x)(1+x)即a(1+x)2噸,列方程a(1+x)2 =b
總結平均增長率問題規律:a(1+x)n=b其中a為增長的初始數據,n為增長的次數,b為增長后的最終數據,如果是降低百分率問題,只需將加號變為減號即可。有了這個公式,學生再遇到此類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二、在例題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
在教學中,除了要講解法、思路外,更要突出思維過程,而暴露思維過程的關鍵,就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選擇,沿著學生的思路探索前進,不斷啟示學生,而不是強制學生按教師提出的方法、途徑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當學生陷入困境時,教師不應如同“救世主”那樣,從天而降,直接呈現結果,而應啟發學生思考、質疑,自覺認識錯誤的根源,探究正確途徑.
例如,方程(m+1)x ?2-4mx+4m-2=0有實數根,則m的取值范圍是多少?
首先,教師不要把解題過程直接講出來,而應讓學生先做,很多學生就以為這是一個一元二次方程,要使方程有實數根,必須讓Δ≥0,得到m≥1,但卻忽略了當m+1=0時,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從而把“m=-1時方程也有實數根”這種情況漏掉.學生經歷了這樣曲折的思維過程,不僅知道如何正確解答這道題,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三、設計規律性例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
為了讓學生在解題時有較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夠觸類旁通,提高解題能力,可設計規律性的題目來考察學生的這種能力.由于規律型題目的規律性和普遍性,教師在舉這樣的例題時,應注意歸納綜合,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例如,現給出拋物線中ɑ、b、c的符號,要求判斷拋物線的開口方向,拋物線與y軸交點的位置,對稱軸在y軸的左側還是右側,拋物線與x軸有無交點,并畫出草圖,對這樣的問題,要先找出它的規律性:1.ɑ>0開口向上;ɑ<0開口向下.2.c > 0與y 軸交點在x軸上方;c<0與y 軸交點在x軸下方;c=0交于原點.3.對稱軸為直線x=-b,ɑ、b同號,在y 軸的左側;ɑ、b異號,在 y軸的右側;b=0,對稱軸為y 軸.4.Δ=0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頂點在x軸上);Δ>0與x軸有兩個交點;Δ<0與x軸無交點.這種類型的例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材料,我們應該通過比較、分析來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錯題辨析、改正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講解題目的正確解法有時達不到教學目的,因為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錯,錯在哪里,無法對癥下藥。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正如哲學家波普爾所說:“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比正確更豐富的發現和創造因素”。課堂例題教學時,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會感到疑難或者易發生認知偏差的問題,設置錯題辨析、改正,讓學生發現錯解及產生錯解的原因,從錯題中體會到知識的關鍵點和易錯點,辨析出知識的異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找到正確的解法和結論,有效地知錯、改錯、防錯。
五、注重題后反思,積累經驗,總結規律
“例題千萬道,解后拋九霄”,難以達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就指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例題講解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例題的知識點、題型結構、類型、條件與結論的關系等理解透徹并及時進行反思。進行題后反思,有利于幫助學生積累經驗,鞏固學習成果,真正達到解題的目的;進行題后反思,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律,優化解題方法,從而達到擺脫題海戰術,以少勝多、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實驗,從視覺上,暗示學生作輔助線的方法,促進學生的思維對象從模型操作向幾何圖形轉變.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從實驗上升到數學思維,不再利用具體事物表達數學問題,而是借助數學語言,就是幾何圖形來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要重視實踐,放手讓學生來操作,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切入點.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羅增儒.中學數學課例分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42-245.
[2] 羅增儒.數學解題學引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