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虎
【摘要】語文教學要的就是關注課標與教材落實之需:讓學生學“標”所需,學我所需,學中有樂;讓教師教“標”所需,教生所需,教中有樂。師生一起走進文本、共同理解文本、引導學生感受文本。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伙伴和老師對話。這樣的主題式教學,則能很好地讓師生都在閱讀中尋找到所需,在質疑中有獲,在交流中學法,在拓展中體驗快樂。
【關鍵詞】小學語文;按需樂學;單元整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語文的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語文教學要的就是關注課標與教材落實之需:讓學生學“標”所需,學我所需,學中有樂;讓教師教“標”所需,教生所需,教中有樂。關注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融合之需:師生一起走進文本、共同理解文本、引導學生感受文本。關注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之需: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伙伴和老師對話。
本學期筆者承擔了六年級的語文教學任務。在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單元整合教學,在師生共同對話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融會貫通,讓學生學會用已有的知識去掌握未知的知識,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探尋、研究、表達的鑰匙,讓學生樂學、會學、敢學。主要做法有:
一、化繁為簡,理清主線,關注文本,尋找落實教學所需
蘇教版語文國標本第11冊第六單元的課文編排很有特點:每篇文章的主人翁都是名人。這些人物身上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情懷,那就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滿腔的熱情。而語文所采用的表達方式都是較好的引用了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在設計教學時,筆者采取“提取—整合—總結”的方法,即:《錢學森》這篇課文為引子,教學中就以人物的語言為抓手進行重點教學,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從人物語言中的詞語、句子中去體會、感悟,感受人物的思想及人格魅力;接著,以此文作比,整合其他三篇課文,以“愛國”為主心骨,分別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去體會人物情感;然后再分析幾位人物身上不同的個性特點,注意結合與人物有關的背景知識材料,在鮮活的事例中認識真實的“人”;最后,以板書的方式整合所有課文,將學生心中的那份認知、情感更加形象化、系統化,這樣既是對單元知識的梳理,也是引導學生掌握抓住關鍵體會文本的一種方式。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讓一個個名人那獨特的、可感的人格魅力,讓其偉大的品格在學生內心銘刻。
二、因文而異,因生而異,學會傾聽,發現整理學生閱讀所需
傾聽學生等于尊重他,欣賞他,給他信心和勇氣,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尊重和欣賞其他人。傾聽學生能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判斷他們的理解程度,發現他們的困惑,準確地介入對話。針對這樣的設計思考,筆者在整個單元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的方法是:
(一)先嘗試,分類品
以“研修單”的方式讓學生發現問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單元教學前,筆者設計了一份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本、也可以提出問題的課前研修單。這份研修單的重點就是讓學生通讀文本,搜集與文本有關的背景資料,解決與文本有關的生字新詞。課堂上以這份研修單為基礎,安排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解決自己疑問,同時傾聽伙伴的疑問,能幫助解決的就解決,如不能的由組長統計好,做好大組匯報的準備。
(二)微觀察、個追蹤
在“研修單”的基礎上,從文本設計的人物語言入手,帶領學生體會文本,把本單元所涉及的人物語言勾畫下來,把人物的語言與人物相關的事件放在一起閱讀,讓學生尋找相似點,發現不同點,在學生的交流評價中對學生的差異進行追蹤。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是否能結合文本要點,是否能在傾聽中學會追蹤。
三、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給予方法,引導掌握解決閱讀疑問所需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既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又能帶著問題出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就要著眼于學生的學,在教法中滲透學法,用教法指導學法;就要把教的過程變為“導”的過程,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在教師引導、指導下,學生自行摸索、自己發現的過程,而不要只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結論。
站在這樣的角度,筆者在教學之前所設計的研修單既是學生閱讀文本解決問題的抓手,也是師生“疑”問的開始。通過研修單,學生可以把學習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羅列。教師在閱讀研修單的過程中就會知道學生現有的知識與教學目標存在差距,為教學調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樣就便于對事先擬定的“教案”進行必要的調整、充實,而不是唯教案是從。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采用“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讓學生的“學”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小組合作交流讓每位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也逐步養成傾聽、評點的習慣。全班有針對性的交流,則關注到學生是否真思考、真研究;教師需要在這樣的交流中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引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走進生活去探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積累更多的學習資源。當然,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和途徑是讀。會讀、讀懂,既是閱讀教學的目標,又是進行閱讀教學的手段。讀是思的憑借,是悟的前提;讀是說的儲備,是寫的基礎。多讀能迅速有效地培養語感,多讀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透理解,多讀有利于學生領會重點語句,領悟文章遣詞用語之妙,學習布局謀篇之法。
“按需樂學”,筆者認為從教的角度講是以課本為抓手,發現學生現實的學習之需,進而比照課標,而實施兼顧共性與個性的教學。從學的角度講是以課本為學才,了解現實的求知之需,進而比照教學目標,而實施的個性化的快樂學習。而這樣的主題式教學,則能很好地讓師生在閱讀中尋找到所需,在質疑中有收獲,在交流中學方法,在拓展中體驗快樂。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