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云
摘要: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對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引出物理公式以及加深對它們的理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實驗又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和良好的實驗素養的主要手段。物理實驗的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同于直觀的理論教學,但又必須以理論教學為指導。本文就此做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法;探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 “讀”的要求一般相當于基礎教學階段英語課程標準一、二級的要求。二級中的語言技能對讀的要求是:(1)能認讀所學詞語;(2)能根據拼讀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3)能讀懂教材中簡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讀懂問候卡等中的簡單信息;(5)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和小短文,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6)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除了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必然會調動和運用以前所學習過的語言知識、語法知識以及英語詞匯.因此.閱讀過程既是一個運用已知和探索未知的過程。又是一個復習鞏固、溫故知新的過程;它能讓小學生體驗英語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從一個個小故事中了解西方文化,擴寬了視野。且課本中選出的閱讀故事短小精悍,幽默深刻,小學生在哈哈大笑中學到了知識與做人,同時激發和保持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激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要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便能有效的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提出相關的閱讀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在閱讀之后學生開始進行集體探討,讓學生體會閱讀的成就感。同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的鼓勵學生,例如:教師在提出較為簡單的問題時,可以讓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來進行回答,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成就感。當然,一定時間段上,可能會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熱情持續時間不長,之后,教師應當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最初教師可以先提出較為簡單的問題,當學生自認為已經了解全文時,教師可以再提出相關的更加深入的問題,來持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再如: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進行積極的引導,點撥學生。而如果學生不愿進行思考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看法的不同處來讓學生進行辯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被動為主動的進行學習。
二、閱讀前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開始學習一篇新的語篇時,快速通讀全文十分必要,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而且為后續閱讀文章內容的精講奠定了基礎。因此,小學英語老師在帶領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一篇新的閱讀篇目時,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法或學案導入法,讓學生提前對整篇文章有所了解,然后在上課后的前幾分鐘開辟給學生幾分鐘溫習時間,隨即鼓勵學生勾畫出自己在通讀過程中不明白的詞匯、句型,這種帶著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對于閱讀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與此同時,老師也可以在此階段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逼真的閱讀環境,讓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文章的背景內容,為進入精準閱讀打好基礎。就拿新譯林六年級英語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一文來說,閱讀前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放映一些與Chinese New Year相關的圖片、視頻媒體素材,讓學生對“中國春節”的風俗習慣有一定的了解,從而為后續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
三、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課堂是小學英語教育教學中的主陣地,因而教師應當努力構建良好的課堂氣氛,而良好的課堂氣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小學英語教育教學的教學質量。而積極愉悅的課堂氣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求知欲,同時,它也反映出師生間、學生間的關系程度,在積極愉悅課堂氣氛下,學生普遍會積極的主動參與到小學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此時,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會有所上升,而如果課堂學習氛圍較為緊張壓抑,那么學生在重壓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成績便會普遍下降,為此,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應當充分的采取相關的措施來調控課堂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愉悅輕松。
為更好的構建愉悅的課堂學習氣氛,教師可以采取如下的一系列措施:①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利用音樂來調節教學氣氛。音樂對人有著極為重要的內涵教育,更是人生的一大快樂源泉,由此可見,音樂不但能愉悅學生身心還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釋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音樂作為背景,這樣能有效的放松情緒,突出教育教學主題。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多媒體來進行輔助教學,例如:圖像、視頻以及電影等相關的資源,這些教學工具不僅能豐富教學現狀,使枯燥乏味的教學變得更加充滿活力。
四、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在現實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可以對答如流,但是學生用英語提問的能力卻不強。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按意群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速度及效率。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機會提問,目的就是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如在PEP第七冊第五單元Part B Lets read的教學過程中,在了解了一些學生的家庭情況后,說:Im your new teacher.Do you know some thing about me?If you do,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這樣,給學生的提問創設良好的情境。
五、培養學生整體理解的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生詞、難句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一碰到生詞、難句就追根刨底,孤立地思考,甚至想把它譯成漢語才罷休,則不但影響閱讀速度,而且不利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首先通過題目、圖示、上下文及構詞法等,培養學生猜測生詞的能力。其次培養學生抓關鍵詞的能力,如在閱讀時,注意事物(what)、地點(where)、人物(who)、時間(when)、怎樣(how)、原因(why)等關鍵詞。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樣,對于英語閱讀材料中的生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因此,從文章的篇章結構入手,越過少量生詞、難句造成的閱讀障礙,領會文章的主體思想,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然后從整體上對詞句進行推敲,攻克難關,最后回到對全文進行歸納總結的良好閱讀習慣上,使閱讀從感性認識進一步升華形成理性認識,從而加快閱讀文章的速度,提高對文章理解的正確性。
閱讀是英語教學的最高境界之一,也是英語輸出的重要形式之一,鍛煉的途徑要根據學情具體情況而靈活運用。但最根本的一條是訓練學生養成英語閱讀的習慣。這需要的時間比較漫長,教師切記莫操之過急,習慣會在堅持中慢慢養成。
參考文獻
[1] 張彥.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自主互助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
[2] 吳春麗.小學英語閱讀環境對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影響[D].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