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艷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被重視,但是農村學生在課堂上大都不太愿意表達。要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就要創設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創造合理、有效的說話途徑;開創多種多樣的評價途徑。
【關鍵詞】農村學生;語言表達;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名農村教師,我深深感到農村學生大多在語言表達方面是非常欠缺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嘗試:
一、構建和諧氛圍,讓學生敢表達
由于受思維局限,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經常語意表達不清。教師要抓住一切時機,創設氛圍,觸發他們靈感,激發他們說話欲望,使課堂成為師生平等交流的舞臺。
(一)民主平等,搭建表達的平臺
在執教《詹天佑》一課時,我請一名學生到黑板上嘗試用粉筆畫出“人”字型線路,為了照顧到全體學生,我請了一位沒有舉手并低著頭的孩子,當時學生們就開始小聲議論了,“老師,林漢民很笨的,他肯定不會!”“我們數學老師從來不找他回答問題!”……果然,林漢民在黑板上琢磨了半天,也不知從何下手,甚至畫了一個完全倒過來的,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學的大笑。頓時,吵嚷起來,場面有些失控,然而我沒有讓這個孩子難堪,趕緊對大家說:“林漢民不是不會哦,他只是想考驗考驗你們。”隨即引導同學們將“人”字形的畫法說了一遍,在此同時幫助林漢民根據大家說的一步步地畫下去。錯誤在此綻放了光彩,自信在此得到了保護。
學生之間的思維方式與表達能力存在差異,要允許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復和更改的時間。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友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樂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二)開放和諧,營造表達的氛圍
開放課堂,讓學生自己表演、自己創造表演道具、自己設計旁白,不受教師經驗的局限,充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引發學生“說”的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靈感涌動的空間。
如在一次語文教研組活動中,我執教《螳螂捕蟬》一課,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寓言故事時就運用了“放”的方法,讓學生自我嘗試、自主創造、合作探索。我先請了兩位同學上來做準備分別演吳王和少年。在兩位同學準備同時,下面的同學隨著教師的提示要求,結合文本及課本上的插圖,展開想象,把自己當作這一情景劇的導演,給臺上的“小演員”創造表演道具、設計旁白、指導動作。這樣自由地與老師同學交流溝通,輕松、愉悅的心理體驗促進了知識的生成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精釀提問內容,讓學生能夠表達
教師提問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每一次提問都應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精心準備一些說話的練習,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每堂課都得到必要的鍛煉。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農夫的心理感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從這一段文字中,讀懂了什么?結果學生并不知道怎么回答。經過思考,我發現自己設置的問題太籠統,不利于學生的回答。如果把問題設計成:讀完這段文字后,你眼前浮現出一個什么樣的農夫,能模仿他一下嗎?那么學生就容易抓住方向回答問題了。
三、教會表達策略,讓學生善于表達
在教學中,我們應盡量通過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規范性表述能力的指導,使學生對語文善于組織語言,還能準確、規范地進行表述。如教學語文課文第一課時的時候,我們通常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大部分老師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是如果教師將這類問題語言表達策略教給學生的話,就會變得簡單起來。教師在問題提出后,給予學生明確的提示:文章的主要內容=什么人做什么事。這樣學生就能抓住關鍵點,準確、規范地進行表述了。
四、運用多種評價,使學生想表達
(一)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審視
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活動中自覺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見解,就必須給學生必要的鼓勵。而對學生最好的鼓勵就是提升學生心中對自我的認同感。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嘗試了“自評自打分”這樣一種評價方法:學生在回答完一個問題后,根據同學以及老師共同給出的評分標準,給自己的回答打個分。通過打分的過程,發現自己在思考問題、組織語言和表達語言的過程中的優缺點。漸漸地形成一種自我評價和自我審視的習慣。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學生能夠較為客觀地認識到自我的優點和不足了,給自己打的分數也越來越高了,也變得更加自信了。
(二)強化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相互鼓勵
在課堂上,當學生的回答出現錯誤時,我們可引導學生之間相互評價,通過評價,使答錯的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更正欲望,評價者產生一種求變、求異、與眾不同的欲望,最終將一個個錯誤變成他們通向成功的鋪路石。
總之,農村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表達技巧的訓練,讓農村孩子也能夠準確、清晰、完整的用語言表述自己的心中所想,跟上時代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林崇德.學校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