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英
摘要:創新思維是指對事物間的聯系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從而創造出新事物的思維方法,是一切具有嶄新內容的思維形式的總和。創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社會進步的源泉和經濟競爭的核心,更是一個國家興亡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社會和國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更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因此,創新思維是一切創新活動的開始。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一種思維形式,是指人在實踐學習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目標展示出來的一種主動的、獨創的、富有新穎特點的思維方式,它是在原有經驗材料和學得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創造組合、形成的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中明確指出:“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實施創造教育是現時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地發展學生的思維,適時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 。適時、經常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有利于將教學過程的重點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研究,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和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而這些創造思維的產生,都不同程度來源于教師設計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果設計的問題不具有挑戰性,就不能使學生產生創造性的欲望。例如教學“通分”時,為了讓學生比較3/4與5/6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教師會預先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3/4與5/6的分母一樣嗎?能否直接比較大小呢?②能將3/4與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嗎?應以什么數作為公分母?這樣提前引導、指令,使學生亦步亦趨,毫無自主探索的權利可言,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而教師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學生的思考策略就趨于多樣化而富有個性:①化成小數比較;②用折紙比較;③化成同分母的分數比較;④化成同分子的分數比較;⑤借助1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交流、比較、小結,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個性經驗就能在交流中上升為智慧經驗,進而學會創造,促進自身個性的發展。這樣,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二、樹立創新意識,創設學習情境
創新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一個人能否有所創新,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他有無創新意識和創新意識是否強烈。長期以來,因受舊觀念的影響,一提到創新,人們就習慣于將它與了不起的發明創造相提并論,因而抑制了許多人的創新能力。要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必須破除陳舊觀念,建立相應的教育教學模式和評價方法,從課堂教學做起,努力創設學習情景,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灌輸知識轉化為引導學生思考,從學生死記硬背轉為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要讓創新真正走進課堂,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能夠積極思維,馳騁想象,任意表達,敢于標新立異。強烈的求知欲,積極的情感能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注意結合教材內容及知識面的內在聯系,巧妙地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入,使學生從新課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情趣,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主動學習。
三、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在提問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問題是促進創新的原動力。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沒有問題的課堂教學是不存在的。課堂提問是雙向活動,它既有老師的提問,又有學生的提問。提問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必要條件。傳統教學往往是單向式的提問,教師設計一大堆問題,學生只要把老師的問題解決掉,學生就算完全學懂了。這種填鴨式的教學,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機械式的教學。為了打破這種陳舊的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我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提問空間。無論是在課堂或課外時間,學生都會向我提出許多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問題,無論質量與否,我都合理地作出評價,決不損傷學生的自尊與自信。對學生有創新意識的問題,及時進行引導,拓寬學生思路,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一份欣喜。
四、嘗試探究學習,培養創新思維
“探究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適時、經常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將教學過程的重點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研究,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和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如教學“通分”時,為了讓學生比較3/4與5/6的大小,教師可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學生的思考策略趨于多樣化而富有個性:①化成小數比較;②用折紙比較;③化成同分母的分數比較;④化成同分子的分數比較;⑤借助1進行比較等。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交流、比較、小結,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個性經驗就能在交流中上升為智慧經驗,進而學會創造,促進自身個性的發展。
五、適當增添百科知識
課本知識通常較為單一和枯燥,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題效果和感覺,不定時添加或插入適當并相關的百科知識以達到緩解課題緊張學習氛圍,增進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例如授課前可選用世界名曲調節學習氣氛,是學生心曠神怡或產生新鮮感,便于在后期的授課中提高學習效率;或者向學生展示相關百科卡片,或就當是環境國內外發生的大事件進行分析講解。這樣可以不同程度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其喜歡授課環境,增進授課興趣。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初步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正確地啟發、引導、訓練,為學生創設一種自由思考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創新的欲望,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新、創造活動中去,有效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士更.創新性學習重在問題意識的形成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
[2] 魏偉.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心得[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