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凡
摘要:閱讀作為一種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面對高中語文涉及到的大量資料,如何快速有效的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顯得尤為重要,而在閱讀教學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重點。通過針對高中現代文有效閱讀方法技巧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語文課程成績,而且提升高中語文教學成果。由此可知,加強高中語文現代文教學中有效閱讀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此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中現代文;有效閱讀;實施策略
現代文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重要方法。閱讀重點在讀,核心在理解和體會。但傳統高中現代文閱讀教學受限于應試教育,教學中多以考試知識傳授為主,對學生在閱讀中的體驗關注較少。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方式較為簡單,除了課堂中在教師的指令下閱讀外,課前閱讀和課后閱讀較少。同時,閱讀中學生更喜歡去抓知識點,體驗較少。倪文錦先生曾說,閱讀是“提高語文修養的必由之路”。[1]《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币虼耍獦嫿ㄓ行У母咧姓Z文閱讀教學,最關鍵的是要豐富學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自我感悟。
關于有效教學的思想源泉,古代早已有之。《學記》主張“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并明確指出“善教者使其繼其志”[2],這里所說的“善教”,即指教學要有效,這可能是最早的有效教學思想。當前的高中語文現代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用過多的講解分析去壓抑和代替學生的獨立分析和解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體驗和感受,忽略了現代文教學的本質,與新課標的理念相違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采取能使現代文閱讀教學取得實效的方法進行教學。
一、提升閱讀興趣,增強學生主動性
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對文章生成出自己的體會,得出有效的結論,首先還得讓學生去讀文章。但在以往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教為主,學生的閱讀都較為被動,故而體會也就不太深刻。而影響學生主動性的原因除了學習目的外,教學中的氣氛和文章的呈現方式是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內容呈現方式上,不僅要注重結合文章內容來進行,還要注重以情境來引入問題,用問題去引導學生閱讀。
首先,就閱讀教學中的氛圍而言,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壓縮課堂時間以便向學生講授知識,從而為高考做準備,教學中留給學生的時間就較少。同時,因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發言、提問機會也就更少,課堂多以“你講我聽”為主,氣氛緊張而枯燥。所以,有效的閱讀教學應該是以學生在閱讀中獲得體驗和感悟為核心的。要激活學生在閱讀中的興趣,教師就需從觀念和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課堂中多鼓勵學生發言、提問,讓學生積極
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其次,在呈現文章內容方式上,教師要轉變以往以教材和黑板為主的方式,而借助多媒體以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來進行。同時,要注重在
情境中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閱讀中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父母愛的認識,然后圍繞文中父親與母親愛的不同的原因來引導學生閱讀,效果就會好得很多。針對不同的文章創設不同的情景,變換教學方式,這樣就會讓學生有所思、有所獲。
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小昂弥?、“樂之”,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所以,在現代文教學中,教師應思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強化方法指導,體現延伸性閱讀
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不難發現,有的學生也在仔細的閱讀,甚至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閱讀上,但其閱讀效果始終不佳。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學生在閱讀中的方法是影響其閱讀效率的關鍵。在以往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多關注自己的教學方法,而對學生閱讀方法關注較少。由此,很多學生在讀中只能是憑借自己累計的經驗進行閱讀,顯得有些盲目。
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核心。在高中現代文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注重從研究教學方法轉向研究學習方法轉變。教師應加強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梳理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后,教師就要結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活動,以此來促進學生在合作中理解作品的內涵。但需要注意,在提問過程中,因忽視目標的導向作用,很容易讓問題過多,從而讓學生限于應付問題的窘境,故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結合目標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要注重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討論進行點撥和指導,讓學生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如小說閱讀,要在把握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人物形象去理解其表現的社會生活。從課后閱讀來說,要注重引導學生將課堂中的方法進行延伸,然后選擇針對性的文章來引導學生多讀。要讓學生能在讀中抓住論點,在對論據分析的過程中掌握作者的論證方法。以魯迅的《拿來主義》為例,在引導學生理解拿來主義的實質基礎上分析“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然后再拓展閱讀,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方法的應用,提高其閱讀效率。
在高中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應以課前任務而促進學生自主閱讀,在課堂中通過情境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在主動閱讀中感知文本,以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輔以多樣化的拓展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如此,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學生提升自我的一種方式,學生才會更加喜歡閱讀,也才能在閱讀中得到發展。在課后拓展中,教師在所選用的方式上定要多樣化,如小說閱讀后可采用讀后感方式進行,而在讀后感的寫作中,可引導學生圍繞小說的情節、人物、環境描寫中的某一方面進行,也可就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展開。又如主題交流活動,如《信條》后可組織學生圍繞“你的人生信條”而展開主題交流活動。又如課后實踐探究活動,如角色表演,如劇本的學習后就可組織學生展開話劇表演。無論哪種方式,關鍵是要讓學生能對閱讀產生興趣,主動去讀,在讀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這樣才有利于閱讀效率。
三、創新閱讀教學模式,豐富學生體驗
著名特級教師蔡澄清說過;“閱讀像一片彩蝶款款繞飛于紅花綠葉之間,像一川江流滔滔漫過生命的荒原,像春鳥叩動黎明的繾綣”[3].的確,閱讀主體之所以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快樂,與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就在于在閱讀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在閱讀中體驗到了心靈得以綻放的快感。在這種狀態下,讀者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之中,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因此,體驗在很大層面上就是閱讀教學的新航標。
提倡合作式閱讀,要注重在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去理解文章的內涵。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然后再針對學生討論情況進行精講。以《故都的秋》的教學為例,教師以“秋”的話題和圖片來引導學生把握本文的主要意象后,以問題“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寫故都的秋的?”來引導學生從視覺、嗅覺、觸覺和味覺方法展開討論,以問題“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哪些場景?作者喜愛的是哪里的秋?”引導學生圍繞地域感、歷史感和現實感來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喜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如此的閱讀,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理解,效果更好。這樣的討論,老師激活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充分體現了學生個體之間的解讀差異,學生們各抒己見,散發思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驗與結論。
四、優化閱讀練習方式,培養解題能力
閱讀后的練習也是影響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優化閱讀練習,首先要加強課堂練習。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以即興問答、小組互問互答等方式來引導學生熟悉文章內容,達到鞏固目的。其次,課后練習要注重從單一的書面練習轉變為以針對性的書面練習為主,輔以讀后感、角色扮演、閱讀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完成書面練習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層次地去體會文章內涵,生成體驗。
在高中現代文閱讀教學中,以課前任務而促進學生自主閱讀,在課堂中通過情境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在主動閱讀中感知文本,以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輔以多樣化的拓展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如此,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學生提升自我的一種方式,學生才會更加喜歡閱讀,也才能在閱讀中得到發展。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要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只有通過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讓學生愿意并主動地進行閱讀,在此基礎豐富學生的閱讀量,以課堂教學改革來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通過多樣化的練習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如此的現代文閱讀教學才會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堂,閱讀教學效率才會得到穩步提升。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家園,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建構知識能力,提升情感價值觀的平臺,讓我們的課堂有效率,有魅力,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師生放飛心靈的殿堂,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夢想。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加強高中現代文教學有效閱讀策略的實施是順應新形勢下課改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效率,提升語文綜合成績。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以及趣味性,另一方面應當做到加強閱讀的目標性,有效閱讀的策略要與課本內容教學相結合,同時做到與當前的教學模式相匹配,切實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倪文錦.閱讀經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24(12):36—40
[2]孟憲承.中國古代教育文選[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蔡澄清.閱讀漫解[J].語文教學通訊,199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