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
摘要: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方法,結合語文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寓創新人才成長的“肥沃土壤”。
關鍵詞:小學語文;更新;教學觀念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因此,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方法,結合語文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寓創新人才成長的“肥沃土壤”。
一、注重朗讀,強調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從現象上看,語感是對語言的感覺,實質上它是心靈的感覺。語感正是在言語的音韻和意義的直接感染下在內心呈現出一個感性的具體形象,在人的直覺思維作用下,迅速作出綜合的整體判斷,產生美感效應。而能讓學生獲得良好語感的教學,應是有效的詞語教學行為。朗讀是培養詞語感悟能力的基本途徑。課文《鸕鶿》第一小節,描繪了捕魚前平靜的湖面,語言美,內容美,情感美,如果教師一味進行理性的分析,必然會削弱文字本身的美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走進了一組詞匯“夕陽、綠油油的湖面、鏡子、垂柳、一望無垠的稻田、悠然的吸煙、灰黑色的鸕鶿、列隊的士兵”,對于第一節的教學,我準備就通過學生反復的誦讀詞語,讀出情,讀出意,在不斷的涵詠、體悟中感受語言,受到美的熏陶。“讀了這個詞語,你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你對垂柳有什么印象?”“你見過你爸爸在什么時候也曾悠然的吸煙?”“你們小組能演好列隊的士兵嗎?”在對話引領下,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生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一幅幅優美鮮活的畫。在一遍一遍的朗讀感悟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聯想能力,想象力得到了發展,整組詞語就以它們獨特的意象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語言魅力潑潑灑灑地散發著。 “當你從喧鬧的城市來到這大自然,你想說些什么?”我的話音剛落,學生紛紛發言,是啊,在一遍遍的有感情的朗讀中,學生已獲得了審美體驗,看到安靜和諧的水鄉美景,他們的心靈似乎也被感染的廣闊、純凈了。而當詞語與精神的同構時,這些詞語也在主體心靈中獲得了持久的生命活力。
二、在讀中感悟思想感情
“情”即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以意為主,辭以達意而已”,這里的“意”也即“情理”。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著名作家巴金說過:“我不是用技巧,只是用作品的精神世界和真實感情打動讀者,鼓舞他們前進。”古人作文也有“意在筆先”、“文以載道”等精辟論述,所以葉圣陶先生說:“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點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讀。”因此,對學生來說,閱讀也是一項復雜的情感活動。學生閱讀文章,正是與作者無聲的交談,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熏陶。作者“情動而辭發”,讀者只有“披文以入情”,方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一個有智慧的語文老師,教詩的最好途徑就是不教詩,讓“詩”憑著自己的言語存在說話,讓學生直接貼在詩的面頰上感受她的詩意。記得有一位老師執教《題西林壁》,走的大約就是這樣一個路徑。保護“詩”,就是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這種保護的最佳策略就是誦讀。詩活在誦讀的當下,誦讀保護了詩的存在。詩即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題西林壁》在誦讀中流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讀正確、讀流利”的問題,這是對詩作為一種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而情自在其中。
朗讀是領悟作品情理的好方法。通過讓學生朗讀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如同處于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表達,學生才能揣摩作者的心境,感受作品的韻味和氣勢,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學生才能在讀中體會到讀書的快樂,體會到文章的中心。
三、明確教學課程要求,培養學生良好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程還應該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指導中,教師首先要明確課程標準要求,明確口語交際訓練要求,根據相應的口語交際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教師要從啟發興趣、激發交際的欲望入手,使學生能夠明確口語交際圍繞什么話題進行交流、討論。要通過口語交際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特別是對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這一關鍵時刻一定要輔導好,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奠定基礎。例如在小學三年級第一單元后根據本組的專題,以《講名人故事》為話題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進行的習作練習,寫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能從這件事上能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質,提醒學生注意的是以這個“熟悉的人”為主抓住“一件事情”寫出來。
四、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作文情景
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作文教學是一個重難點,因為學生對其沒有興趣就不愿意聽,也不愿意寫。其次,現在學生學業壓力大,沒有多少時間能夠自由的支配,對于老師 布置的題目或許沒有真正的理解,就造成了學生沒有內容可以描述的窘況。小學生 好奇心一般比較強,也比較貪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講求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之后,再進行作文的寫作,那么學生就有了創作的源泉和動力,就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對于作文的命題一定不能輕率確定,不考慮學生興趣和能力,會束縛兒童的個性。因為人都是個性的個體,每個學生的喜好都不盡相同,因此就會根據自身的喜好來選擇不同的素材來進行描述,從而使得他們的文章豐富多彩。同時對于作文評判的標準也不能是唯一的,單純的以成績劃分優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相反的對于思維新奇,或者言辭優美,抑或是表達出彩的學生都應當進行表揚,對于水平較低的學生應當進行鼓勵,而不是批評,要讓學生愛上作文。教師還可以設置比較開放性的命題,讓學生先進行情景模擬,然后將自己的感受進行抒發,就能夠形成文采飛揚的作文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