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師
[摘 要]自我國推行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地理教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各種理論方法的指導下改革了教學理念、創新了教學方法、提升了教學效果。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知情統一、有意義的學習等觀點,對高中地理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論文在解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其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高中地理教學;影響
20世紀50年代,美國興起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潮,并對全球教育、文化、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行為主義將人看作是動物或機器,提倡注重人類自身特征,將人的認知、情感、行為視為一個整體,強調人的發展潛能和價值。近年來,人本主義理論在教育領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對高中地理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概述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倡導自由學習,認為學習活動應該是由學生主動進行,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意愿、情感、價值觀等,相信學生能夠通過主動學習來達到自我實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基本觀點: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該理論認為只有通過學生主動學習并加以同化后的知識才能對學生的個體行為產生影響。而且,只要具備適當的條件,每個人所具備的發現、學習、掌握和豐富自我知識的潛能都能夠被激發出來。
(二)強調認知和情感的統一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知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忽視了學生情感體會的教學是無意義的。在教育活動中,教學內容和教學結果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應該重視對教學過程的開展和學習方法的傳授,促進認知和情感的協調發展。
(三)提倡有意義的學習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方式分為有意義的學習和無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指的是一種能將學生各方面經驗都融合在一起,對學生個體認知、情感態度、技能學習、未來選擇等都具有顯著影響的學習方式。有意義的學習是區別于只關注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的無意義的學習來定義的,是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自我實現的有效途徑。
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分析
(一)對傳統地理教學的變革作用
在傳統地理教學中,老師作為課堂的主體,按照統一的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引入對這種教學方式產生了沖擊,推動了傳統地理教學的改革。該理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個體價值的自我實現。這就要求老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比如說在學習“人口與地理環境”一章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當前的人口增長、人口遷移、人口分布的情況,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活動,分析人口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給學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
(二)對高中地理教學的指導意義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首先,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發展綜合能力為主。比如在學習“從宇宙看地球”一章時,不僅僅要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等書本上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辨別地理方向。其次,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除了老師所教內容,還要促進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說,學習到“城市與地理環境”時,老師可以以本市的發展為例來介紹,讓學生談談目前我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最后,在評價時也要融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不僅僅要對學生最后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還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主動參與、積極思考。
(三)對地理教學方式的創新價值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倡教學要知情合一,這對地理教學方式的創新具有重要價值。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的單向教學,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下,高中地理教學中要更加注重探究學習法的應用。探究學習法更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解決問題,能夠達成鞏固知識、掌握方法、升華情感的三大目標,促進學生的自由發揮、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時,老師可以選取本市的某些區域,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了解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和產業的發展情況,并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探究式的學習來完成本章的學習目標。
三、結語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以人為本的理念符合我國當前大力推行的新課程改革標準,它不僅僅對高中地理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還影響著其他學科的教學。本論文就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我國教育中的應用提供參考,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參考文獻:
[1]賀江濤,張勝前.運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以“城市與城市化”為例[J].地理教育.2015(11):45-46.
[2]張韻.淺析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中學地理教學的啟示—從《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角度分析.教育教學論壇.2012(38):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