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進入21世紀,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再度面臨何去何從的選擇。國內水電開發進入“后水電時代”,建設規模將逐步下滑,這對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將造成深遠影響,因此必須向更廣闊的市場延伸轉型發展。
關鍵詞:后水電時代;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轉型發展
隨著我國水電開發的快速推進,進入“后水電時代”是一種必然趨勢。“后水電時代”的特點之一就是水能資源開發程度比較高,水電開發的難度及移民、環保壓力越來越大,水電增長速度開始下降,在建規模逐步縮小,這對水電產業鏈上的各個市場主體(包括業主、設計、施工、設備制造等企業)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最重要的市場主體。為此,中國水電開發企業和金屬結構制造企業都應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后水電時代”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立足現在,著眼長遠,通過轉型贏得更為廣闊的市場,確保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后水電時代水電站金屬結構企業轉型緣由
我國絕大部分水電站金屬結構企業于20世紀50年代成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實現了從小到大的蛻變,也順利完成了大量的水電設備設計、安裝任務,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城鄉面貌和人民居住條件的不斷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水電可開發資源的逐年減少,導致各類金屬結構制造企業搶占資源,行業競爭呈現白熱化,加之業務內容雷同、業務模式同質化,導致抗風險、抵御環境變化及參與市場競爭獲得項目的能力欠缺。尤其是在“后水電時代”,水電建設規模已經達到階段性頂峰,市場容量有限,水電建設市場周期性的‘春天終將過去,這對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將造成深遠影響,我國水電建設企業有可能因此陷入無事可做的尷尬境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水電站金屬結構企業該如何應對?因此,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必須認識到企業轉型、市場轉型和業務轉型已絕不是“錦上添花”的工作,而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需要,甚至是生存的需要。
二、后水電時代水電站金屬結構企業轉型發展思路
(一)解放思想,突破發展瓶頸
在水電站的設備組成中,金屬結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是水電建設企業的主力軍,它對于我國水電市場的就業問題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是促進水電市場就業、實現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是水電市場技術創新的主體,在優化水電市場結構,提高社會融資效率中發揮了較大作用。但是,面臨“后水電時代”的到來,不少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由于對企業的轉型目的、轉型作用和意義認識不清,不能給予其轉型發展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嚴重阻礙了企業的轉型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要解放思想,使之認識到快速發展的緊迫感和重要性,堅定信心和決心,為企業的順利發展提供最基本保障。
(二)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筑牢發展基礎
面對經濟全球和激烈競爭的市場。市場營銷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工程”、“核心命脈”。企業必須努力以保訂單、保市場、保發展為目標,認真研究市場,開拓市場,抓住機遇,捕捉商機,促進發展。在鞏固國內水利水電建筑市場的龍頭地位的同時,進一步開拓國內非水電建筑市場,積極進軍鐵路、公路、基礎工程和橋梁、市政、民用建筑等行業市場,同時利用自身的機械設備、工程技術力量在滿足自身施工需求的情況下進行設備租賃、技術咨詢指導和服務,開啟產業多元化發展時代。在市場布局上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形成國內、國外“雙向拓展”格局。
(三)縱橫聯合,聚合優勢資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受規模、資金不足等的限制,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呈單槍匹馬,后勁不足,缺乏競爭力,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態,因而要及時擴大企業規模,調整戰略和結構。與同行業內的其他企業( 如設計、咨詢公司等) 聯合或同行業外的企業( 如民用建筑、建材、商業、餐飲等) 聯合或投身于大型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的懷抱等多種方式,組建企業集團,搞好縱橫聯合,實現人員、技術、設備、資金等優勢互補,從而使企業的規模、技術力量都得到增強,可以使企業形成具有勘察、設計、施工、加工制作、監理等綜合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或具有獨立開發、經營能力的大型水電工程總承包商,以規模優勢進入其他行業市場或國際水電工程市場。
(四)科技創新,凸顯品牌優勢
企業要想生存,必須要在“科技興企”戰略的基礎上,要以“技術先行”為指導,逐步建立和健全科技創新的體系和工作機制、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管理,夯實各項基礎。倡導“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理念,制定科技成果獎勵辦法,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工程技術研究。持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每年從各大院校引進數百名技術人才,為各領域施工和科研提供新鮮血液。并積極通過送出學習、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進行科研攻關等手段,不斷提升企業科技水平。
三、結語
面對我國經濟結構與發展方式的調整轉型及水電開發日益萎縮的局面,水電金屬結構制造企業必將面臨更為艱巨的挑戰,企業的轉型問題已從過去的前瞻性謀劃轉變為當前企業發展的基本要求。為使水電站金屬結構制造企業順利實現轉型發展,在業務模式的選擇上必須審時度勢,結合企業實際,加緊培養和提升企業能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